jiǔ rì dēng xī yuán yàn wàng ( tóng zhū xiōng dì zuò )
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
qī yuè xíng yǐ bàn zǎo liáng tiān qì qīng |
七月行已半 早凉天气清 |
qīng chén qǐ jīn zhì xú bù chū chái jīng |
清晨起巾栉 徐步出柴荆 |
lù zhàng qióng zhú lěng fēng jīn yuè jiāo qīng |
露杖筇竹冷 风襟越蕉轻 |
xián xié dì zhí bèi tóng shàng qiū yuán xíng |
闲携弟侄辈 同上秋原行 |
xīn zǎo wèi quán chì wǎn guā yǒu yú xīn |
新枣未全赤 晚瓜有馀馨 |
yī yī tián jiā sǒu shè cǐ xiāng féng yíng |
依依田家叟 设此相逢迎 |
zì wǒ dào cǐ cūn wǎng lái bái fà shēng |
自我到此村 往来白发生 |
cūn zhōng xiāng shí jiǔ lǎo yòu jiē yǒu qíng |
村中相识久 老幼皆有情 |
liú lián xiàng mù guī shù shù fēng chán shēng |
留连向暮归 树树风蝉声 |
shì shí xīn yǔ zú hé shǔ jiā dào qīng |
是时新雨足 禾黍夹道青 |
jiàn cǐ lìng rén bǎo hé bì dài xī chéng |
见此令人饱 何必待西成 |
《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兄弟们在深秋时节登高远望、享受自然之美的诗作。以下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首句“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说明时间是在农历七月,此时已过去一半,天气开始变得清爽,预示着秋意渐浓。首句就营造出一种凉爽宜人的自然氛围。
**“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描写了诗人在清晨起床后,慢慢走出家门的情景。巾栉指古代女子梳妆打扮用的工具,这里泛指日常的准备过程,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重视和对美的追求。
**“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露杖是带有露珠的竹杖,筇竹是一种高大的竹子,诗人用它来行走,感觉格外清凉。风襟越蕉轻,说明诗人穿着轻薄的越地(这里可能指的是南方地区)的蕉叶制作的衣襟,迎风时感到格外轻松,体现了秋季微风的清爽。
**“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说明诗人带着弟弟、侄子等家人一同前往郊外的秋原散步。这一句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谐与诗人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
**“新枣未全赤,晚瓜有馀馨”**,秋天的枣树新枣未完全成熟,呈现出青中带红的颜色;晚熟的瓜果则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一句描绘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丰收的景象。
**“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诗人遇到了田间的老农,老农热情地迎接他们,并与他们一同分享秋收的喜悦。这一场景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馨氛围。
**“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诗人回忆自己来到这个村子后,从年轻到年老,时间的流逝通过“白发生”这一细节表现出来,增添了诗作的情感深度。
**“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说明诗人在村中与村民相识已久,大家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不仅限于亲人,还包括了对整个社区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系。
**“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诗人与家人在傍晚时分返回,沿途听到了树上的蝉鸣,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说明此时刚下过一场大雨,道路两旁的稻谷和黍子都呈现出青绿的颜色,这是丰收之季的生动描绘,也象征着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富足。
**“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诗人看到这些丰收的景象,内心感到满足和幸福,认为此时的收获已经足够,不必等到所有的粮食全部收获(西成,意指秋季的收获期)。这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满足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激之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家人在秋天登高望远的欢乐与满足,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九日登西原宴望(同诸兄弟作)》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和兄弟亲情的诗作,通过对秋日乡村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与兄弟一同游赏的快乐描述,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 诗作赏析:
1. **季节与天气的描绘**:“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开篇就以“七月”这个特定的季节点明时间,七月夏末初秋,天气开始转凉,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清新和舒爽。通过“早凉天气清”来描绘出一幅清晨凉爽、空气清新的画面,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宁静、愉悦的基调。
2. **出游的准备与过程**:“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描述了诗人在清晨的准备与出行过程,使用“巾栉”和“柴荆”这样的词语,既展现了生活的日常性,又带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徐步而行,则是缓慢、从容的态度,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与欣赏。
3. **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通过“露杖”、“筇竹”、“风襟”、“越蕉”等细节,不仅描绘出早晨露水未干、竹杖略带凉意的清新景象,还通过“风襟越蕉轻”暗示了一种轻盈自在的感觉,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契合的状态。
4. **与兄弟同游的乐趣**:“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揭示了诗人在自然中与兄弟们的亲密互动,通过“闲携”这一动作,体现了和谐、愉快的氛围。与兄弟们一同游赏,不仅增加了旅途的乐趣,也深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5. **田园生活的朴实与诗意**:“新枣未全赤,晚瓜有馀馨”通过描述尚未完全成熟的枣子和晚熟的瓜果,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朴素与自然,同时“馀馨”二字更是赋予了自然之物以诗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体验。
6. **对老友的深情**:“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表明诗人与乡村的老幼皆有深厚的情谊,这种情感的深厚不仅仅是基于长时间的相识,更在于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与关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纯粹的情感。
7. **结尾的感慨与哲思**:“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作为全诗的结语,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所见所感的满足,强调了生活中的小确幸和自然美景的满足感,不必等待收获的季节才感受到生活的富足与快乐,即刻的体验就是一种珍贵的享受。
### 总结: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乡村的美景和诗人与家人兄弟之间的温馨互动,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全诗洋溢着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