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ǒng yōng
咏慵
suǒ bǐng yǒu qiǎo zhuō bù kě gǎi zhě xìng |
所禀有巧拙 不可改者性 |
suǒ fù yǒu hòu báo bù kě yí zhě mìng |
所赋有厚薄 不可移者命 |
wǒ xìng yú qiě chǔn wǒ mìng bó qiě tún |
我性愚且蠢 我命薄且屯 |
wèn wǒ hé yǐ zhī suǒ zhī liáng yǒu yīn |
问我何以知 所知良有因 |
yì céng jǔ liǎng zú xué rén tà hóng chén |
亦曾举两足 学人蹋红尘 |
cóng zī zhī xìng zhuō bù jiě zhuǎn rú lún |
从兹知性拙 不解转如轮 |
yì céng fèn liù hé gāo fēi dào qīng yún |
亦曾奋六翮 高飞到青云 |
cóng zī zhī mìng báo cuī luò bù qūn xún |
从兹知命薄 摧落不逡巡 |
mù guì ér yàn jiàn lè fù ér è pín |
慕贵而厌贱 乐富而恶贫 |
tóng cǐ tiān dì jiān wǒ qǐ yì yú rén |
同此天地间 我岂异于人 |
xìng mìng jì rú cǐ fǎn zé chéng kǔ xīn |
性命茍如此 反则成苦辛 |
yǐ cǐ zì ān fèn suī qióng měi xīn xīn |
以此自安分 虽穷每欣欣 |
qì máo wèi wǒ lú biān péng wèi wǒ mén |
葺茅为我庐 编蓬为我门 |
fèng bù zuò páo bèi zhǒng gǔ chōng pán sūn |
缝布作袍被 种谷充盘飧 |
jìng dú gǔ rén shū xián diào qīng wèi bīn |
静读古人书 闲钓清渭滨 |
yōu zāi fù yóu zāi liáo yǐ zhōng wú shēn |
优哉复游哉 聊以终吾身 |
《咏慵》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咏慵》是一首七言古风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自我接纳。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所禀有巧拙,不可改者性,所赋有厚薄,不可移者命,**
这句话阐述了每个人天生的特质是有差异的,这些特质(包括能力的强弱、性格的优缺点)是由“性”(即天生的禀赋)决定的,且无法改变。同时,个人的境遇和命运(“命”)也是由上天所赋予的,同样是不可改变的。
2. **我性愚且蠢,我命薄且屯,**
白居易自我承认自己的性格是愚笨的,命运是贫薄且困苦的。这里既表现了他的自谦,也暗含了对自己所处境遇的感慨。
3. **问我何以知,所知良有因,**
这句提出了如何得知自己的性格和命运的问题,并回答说,这些了解来源于个人的体验和观察,即“所知良有因”,即个人经历可以作为了解自我和命运的依据。
4. **亦曾举两足,学人蹋红尘,从兹知性拙,不解转如轮,**
白居易提到自己曾尝试过像常人那样在尘世间奔波,但发现自己缺乏适应和运用社会规则的能力,理解不了人们如何在社会中快速运转。
5. **亦曾奋六翮,高飞到青云,从兹知命薄,摧落不逡巡,**
这句话描述了白居易曾梦想并努力追求高远的目标(用“六翮”比喻翅膀,即飞翔的力量),但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允许他达到那样的高度,而生活以实际的方式将他打落回现实。
6. **慕贵而厌贱,乐富而恶贫,**
白居易表达了对富贵的向往和对贫穷的厌恶,这反映了社会普遍的追求和对物质条件的重视。
7. **同此天地间,我岂异于人,**
这句表达了白居易认为自己在追求幸福和避免痛苦方面,与他人并无二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8. **性命茍如此,反则成苦辛,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
白居易认为既然个人的天赋和命运是如此,如果去反抗或改变,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他选择了接受自己的命运,并在生活境遇的贫穷中找到了满足和快乐。
9. **葺茅为我庐,编蓬为我门,**
白居易用简朴的方式建造自己的住所,象征着他对生活物质需求的简约和对自然的亲近。
10. **缝布作袍被,种谷充盘飧,**
他自己动手缝制衣服,种植谷物以解决食物问题,强调了生活自给自足的重要性。
11. **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
白居易通过阅读古书和钓鱼来消磨时光,这里体现了一种文人墨客式的闲适生活态度,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知识的滋养。
12. **优哉复游哉,聊以终吾身**
最后,白居易表达了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满足感,认为这种简单、悠闲的生活足以度过余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现实的接纳。
《咏慵》古诗词赏析:
《咏慵》这首诗以白居易独特的视角,深思人性、命运、努力与安逸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自省和反思,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抉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我身份和命运接受与调整的智慧。
首先,白居易引用了“禀性”和“命”这两个概念,指出人天生有其独特的特质与限制,这些是无法改变的。接着,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揭示了愚钝、贫穷、不被重视的困境,并通过“知因”——即了解自己的限制和命运——来接受和适应这些现实。
白居易在诗中展示了自我认知的力量。他意识到,即使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通过接受自己的“性”和“命”,可以减少内心的苦楚。他选择了“自安分”,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也能保持内心的快乐与满足。这种态度,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应对,是面对现实时的智慧体现。
此外,通过“葺茅为我庐,编蓬为我门”、“缝布作袍被,种谷充盘飧”的描述,白居易展示了他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既是对物质世界的超越,也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白居易提到了“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的生活方式。这种在静谧中读书、在自然中垂钓的闲适生活,不仅体现了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反映出一种超脱于世俗功利的心态。
总之,《咏慵》不仅是一首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也是一首对生活态度的高明诠释。白居易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了一种在困境中寻找内心平和、在限制中寻求自我满足的生活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