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én zǎo yīng
闻早莺
yǐ rèn shí mìng qù yì cóng suì yuè chú |
已任时命去 亦从岁月除 |
zhōng xīn yī diào fú wài lèi jǐn kōng xū |
中心一调伏 外累尽空虚 |
míng huàn yì yǐ yǐ lín quán jì hé rú |
名宦意已矣 林泉计何如 |
nǐ jìn dōng lín sì xī biān jié yī lú |
拟近东林寺 溪边结一庐 |
《闻早莺》古诗词释义:
《闻早莺》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诗文逐段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第一联:已任时命去, 亦从岁月除
“已任时命去”,意思是诗人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不再强求或挣扎于不可改变的境遇中。这里表现出一种接受现实、不怨天尤人的人生态度。“亦从岁月除”,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烦恼、忧愁都会逐渐消散。这表达了诗人随着岁月的洗礼,内心日益平静,不再为过去的事情所困扰。
### 第二联:中心一调伏, 外累尽空虚
“中心一调伏”,是指诗人的内心得到了平静和调和,不再受到外界纷扰的侵扰。“外累尽空虚”,则说明了诗人对外在的束缚和忧虑已经不存在,他看淡了外在的物质与名利,内心变得空灵而自由。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通过修炼,达到了心静如水、物我两忘的境界。
### 第三联:名宦意已矣, 林泉计何如
“名宦意已矣”,表明诗人对于官场名利的追求已经失去了兴趣。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之后,诗人更加向往自然的生活状态,对于在官场中追逐名利已不再有激情。“林泉计何如”,则是诗人在思考是否应该退隐山林,过一种更加接近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的“林泉”象征着隐逸的生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 第四联:拟近东林寺, 溪边结一庐
“拟近东林寺”,意为诗人计划接近东林寺这样的佛教圣地,希望能够在此修行,进一步净化心灵。“溪边结一庐”,则具体描述了诗人的理想居所——一处靠近溪流、环境清幽的茅屋。这里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他希望通过亲近自然、远离尘嚣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综上所述,《闻早莺》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反思、对外在束缚的解脱、对内心平和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白居易对于自然、佛学的崇尚和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闻早莺》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闻早莺》是其诗歌中对内心平静、自然生活的向往的深刻描绘。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尘世名利的淡然以及对内心调和与自然融合的追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句"已任时命去"**,表明了诗人面对人生起伏,包括命运的不公与不可控,已经学会放手,不再强求。这里的“时命去”可能是指时代与命运的流转,意味着诗人已经认识到人生有很多难以改变的因素,选择接受而非对抗。
2. **“亦从岁月除”**,紧承前句,诗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烦恼与困扰也将逐渐被淡忘。这反映了对时间治愈力的信任,以及对生命中经历的磨砺与成长的接受。
3. **“中心一调伏,外累尽空虚”**,诗人在心灵深处寻求平静与调和,去除外在的累赘与杂念,让心灵达到空灵的状态。这里体现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即通过内心的调伏达到与宇宙的和谐。
4. **“名宦意已矣,林泉计何如”**,诗人对于名利的追求已经失去兴趣,转而考虑是否应过一种接近自然、回归山林的生活。这种转变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纯净生活方式的向往,对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渴望。
5. **“拟近东林寺,溪边结一庐”**,诗人设想在东林寺附近,溪水之旁建造一间小屋,与自然亲密接触。这不仅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可能是诗人想要接近佛教文化的渴望,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闻早莺》不仅描绘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也反映了其对自然、禅宗思想及简单生活模式的向往。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心灵自由与自然和谐的深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