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ò lǐ shēng
过李生
jìn yè sēn lì jiàn gū jīng tǐng duān biāo |
劲叶森利剑 孤茎挺端标 |
cái gāo sì wǔ chǐ shì ruò gān qīng xiāo |
才高四五尺 势若干青霄 |
yí zāi dōng chuāng qián ài ěr hán bù diāo |
移栽东窗前 爱尔寒不凋 |
bìng fū wò xiāng duì rì xī xián xiāo xiāo |
病夫卧相对 日夕闲萧萧 |
zuó wèi shān zhōng shù jīn wèi yán xià tiáo |
昨为山中树 今为檐下条 |
suī rán yù shǎng wán wú nǎi jìn chén xiāo |
虽然遇赏玩 无乃近尘嚣 |
yóu shèng jiàn gǔ dǐ mái mò suí zhòng qiáo |
犹胜涧谷底 埋没随众樵 |
bú jiàn yù yù sōng wěi zhì shān shàng miáo |
不见郁郁松 委质山上苗 |
《过李生》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过李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标**:叶子茂密,宛如利剑般锋利;单独的茎杆挺拔,如标尺般矗立。这里运用比喻手法,赞美李生的精神品质坚韧,如同树的叶子和茎一样,坚韧而挺拔。
2. **才高四五尺,势若干青霄**:树高四五尺,它的气势仿佛能触及天空。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赞扬了李生的才华和追求的远大。
3. **移栽东窗前,爱尔寒不凋**:将这棵树移栽在东窗前,我欣赏它在寒冷中依旧保持绿意,不凋谢。表达了作者对李生在艰难环境中仍能保持高尚品质和活力的赞美。
4. **病夫卧相对,日夕闲萧萧**:我(白居易)病卧,与李生相对,日夕之际,落叶声声,寂静而萧瑟。此处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伤感的氛围,强化了与李生的亲密关系。
5. **昨为山中树,今为檐下条**:昨天这棵树还生长在深山之中,今天却成了檐下的一枝条。这里的对比意味着李生从远离尘世的自然环境来到世俗生活中,如同这棵树一样,经历了从山中到檐下的转变。
6. **虽然遇赏玩,无乃近尘嚣**:虽然被赏识和玩赏,但是否接近了世俗的喧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李生处境的担忧,担心他被世俗的荣华所影响,失去初心。
7. **犹胜涧谷底,埋没随众樵**:好在它没在涧谷底部被埋没,与众多砍柴的木头一同消失。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李生相比被遗忘在偏远山谷的命运,现在能够得到赏识和重视。
8. **不见郁郁松,委质山上苗**:再也看不到那郁郁葱葱的松树,它只是山上的普通幼苗。这最后一句表达了对李生过去可能经历的平凡和未被发现的遗憾,同时也寄托了对李生现在得到赏识的欣慰。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一棵树的变迁的描述,隐喻了李生的人生历程和白居易对他的态度与评价。表达了对李生才华、坚持和命运转变的赞赏,同时也有对世俗影响的忧虑和对过去可能被忽视的遗憾。
《过李生》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名为《过李生》,但实际上,标题中提到的“李生”可能是指植物,而非一个人物,因为白居易在其他作品中也常以植物自喻或借植物抒发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株劲叶的植物,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事物命运变化的思考。
首联“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标”描绘了植物的叶如利剑般坚韧,茎挺拔直立,展现了植物的坚毅和不屈。这种形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植物的外貌,也象征了作者内在的坚韧和追求。
接着,“才高四五尺,势若干青霄”则赞扬了植物的高度和对天空的向往,虽不至天际,但其精神的高远却是可敬的。这反映出作者对不屈不挠、追求高远精神的赞美。
“移栽东窗前,爱尔寒不凋,病夫卧相对,日夕闲萧萧”表达了将植物移栽至东窗前,以欣赏其在寒冬中不凋谢的坚强品质。对于卧病在床的作者而言,植物的生机与顽强成为一种慰藉,与自然界的联系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撑。
“昨为山中树,今为檐下条,虽然遇赏玩,无乃近尘嚣”描述了植物由山林之中的自然状态变为生活空间中的观赏对象,虽得以近人赏玩,但也似乎近于尘嚣,失去了自然的自由。这暗含了作者对于自然与人为、自然状态与人为赏玩之间关系的思考。
“犹胜涧谷底,埋没随众樵”则对比了植物在山涧谷底的生存环境与现今的处境。虽然失去了自然的环境和独立性,但至少有了被赏玩的机会,相比于被埋没在无人问津的环境中,已经好得多。
最后,“不见郁郁松,委质山上苗”将植物与郁郁葱葱的松树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被赏玩的植物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自然纯粹与独立价值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写植物的命运变迁,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个体命运、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病痛中的自我慰藉和对纯粹自然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