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ī zhú chuāng
思竹窗
xī jūn wū shā mào zèng wǒ bái tóu wēng |
昔君乌纱帽 赠我白头翁 |
mào jīn zài dǐng shàng jūn yǐ guī quán zhōng |
帽今在顶上 君已归泉中 |
wù gù yóu kān yòng rén wáng bù kě féng |
物故犹堪用 人亡不可逢 |
qí shān jīn yè yuè fén shù zhèng qiū fēng |
岐山今夜月 坟树正秋风 |
《思竹窗》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思竹窗》一诗,虽名为“思竹窗”,但实则蕴含了深深的怀念之情,通过回忆与故人相关的物品——“乌纱帽”与“白头翁”,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帽今在顶上,君已归泉中**:
这两句诗开头通过对比和叙述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昔君乌纱帽"指过去的友人曾戴着乌纱帽,这是一种古代官员的官帽,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赠我白头翁"则是说,这位友人将他自己的象征着岁月和智慧的白头翁(可能指某种植物或象征,具体含义不明)赠予了诗人。"帽今在顶上,君已归泉中"则表示现在,诗人依然戴着那顶乌纱帽,而友人却已经离世,归于地下(泉中,古时有泉的代称,多指人死之后的安息之地)。
2. **物故犹堪用,人亡不可逢**:
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物(即友人的赠物)虽然还在,但人却已经不在。"物故犹堪用"意味着那些物品仍然有用,能够被继续使用或怀念,但"人亡不可逢"则表达了即使思念,也无法与已故的朋友重逢的遗憾。
3. **岐山今夜月,坟树正秋风**:
最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夜晚的景象,岐山上的月亮与坟头的树木在秋风中摇曳,充满了凄凉与怀念的氛围。"岐山今夜月"不仅是一句自然景观的描述,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对逝去友人无尽的思念。"坟树正秋风"则通过描述坟墓旁的树木在秋风中摇曳,营造出一种悲伤而寂寥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比、叙述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思竹窗》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思竹窗》一诗,通过对旧帽、旧人、旧月、旧坟树的回忆与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切的怀念与感慨,同时蕴含着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诗的开头“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以乌纱帽与白头翁的对比,象征着时光的流转与人生的变迁。乌纱帽代表的是君的年轻与荣耀,而白头翁则代表了时间的无情,将人带到生命的尽头。这不仅是对朋友或某位长者的回忆,也是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帽今在顶上,君已归泉中,物故犹堪用,人亡不可逢”这四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怀念与惋惜的情感。乌纱帽还在,而君却已逝去,物尚存,人却已不在,这是多么的无奈与悲凉。在这里,诗人将“物故”与“人亡”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对逝去生命的不舍与对无法重逢的哀叹。
“岐山今夜月,坟树正秋风”这两句则将思绪从回忆转向对自然的感悟,以岐山的明月和坟头的秋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哀伤的氛围。月明风清之夜,月与风都是自然的象征,它们静静见证着世间的变化,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永恒的静美。而月下的坟树,则是死亡与哀悼的意象,它既表达了对逝去者的怀念,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的描绘作为背景,通过对乌纱帽、旧人、月、树等具体意象的使用,表达了对逝去时间、逝去生命和逝去友情的深切怀念与感慨。白居易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流逝的共同感受,以及对自然与时间永恒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