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 xià hàn jiāng zhōu zhōng zuò , jì liǎng shěng gěi shě
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
wǔ bù yī zhuó cǎo shí bù yī yǐn shuǐ |
五步一啄草 十步一饮水 |
shì xìng suì qí shēng shí zāi shān liáng zhì |
适性遂其生 时哉山梁雉 |
liáng shàng wú zēng jiǎo liáng xià wú yīng zhān . cí xióng yǔ qún chú |
梁上无罾缴 梁下无鹰鹯.雌雄与群雏 |
jiē dé zhōng tiān nián jiē jiē lóng xià jī |
皆得终天年 嗟嗟笼下鸡 |
jí bǐ chí zhōng yàn jì yǒu dào liáng ēn |
及彼池中雁 既有稻粱恩 |
bì yǒu xī shēng huàn |
必有牺牲患 |
《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诗《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通过对比山梁上的野鸡和笼中的鸡、池中的雁,表达了对自由与束缚、自然与人工、和谐与冲突的深刻思考。以下是逐段解释:
1. **五步一啄草, 十步一饮水, 适性遂其生, 时哉山梁雉**。这四句描述了山梁上野鸡的生活方式。它们每五步就找到一点食物,每十步就找到一处水源,这反映了它们生活的自然状态和对食物的适应性寻找。接着,“适性遂其生”意思是它们的生活完全顺应了自然本性,“时哉山梁雉”则指出这样的生活时机和状态是非常适宜的,野鸡能在山梁上自由自在地生活。
2. **梁上无罾缴, 梁下无鹰鹯**。这两句进一步描绘山梁上野鸡生活的无拘无束。没有罾(捕鸟的网)和缴(箭的名称),即没有人为的捕猎陷阱或工具,野鸡可以在没有恐惧和威胁的环境中自由生活。
3. **雌雄与群雏, 皆得终天年**。这里的“雌雄与群雏”指的是野鸡的家族,它们都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长寿。这强调了自然状态下,动物们能够安享天年,没有人为的干扰或迫害。
4. **嗟嗟笼下鸡, 及彼池中雁**。这两句对比野鸡和人类饲养的鸡以及池塘里的雁。在笼下的鸡和池塘的雁遭受了人类的干预,它们的生活空间受限,自由被剥夺,这与前文自由自在的野鸡形成了鲜明对比。
5. **既有稻粱恩, 必有牺牲患**。这两句意味着人为饲养的动物(如笼下之鸡)在享受人类提供的食物(稻梁恩)的同时,也面临着因人类需要而可能遭受的牺牲(牺牲患),这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复杂关系和牺牲与恩惠的双面性。
整首诗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为干预对动物生活状态影响的反思。白居易在诗中蕴含了对和谐共处和生态平衡的思考,同时也对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影响提出了警示。
《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初下汉江舟中作,寄两省给舍》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灵的不同生存状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平等与不平等的深刻思考。诗中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山梁雉鸟的自由自在与笼中鸡、池中雁的困顿之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自由和平等的思考。
首句“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饮水,适性遂其生”描绘了山梁雉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鸟儿只需几步便能找到食物和水源,自由地生活于自然之中。这种生活的描述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接着“时哉山梁雉,梁上无罾缴,梁下无鹰鹯”强调了山梁雉鸟生存环境的宁静与安全,没有捕猎者的威胁,它们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这样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然而,诗人的目光随后转向了人类的圈养之物:“雌雄与群雏,皆得终天年,嗟嗟笼下鸡,及彼池中雁,既有稻粱恩,必有牺牲患”。诗人在对山梁雉鸟的羡慕之后,转而对笼中鸡和池中雁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同情。这些被人类饲养的生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稻粱之恩”——食物的供给,但同时也面临着“牺牲之患”——最终会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利用和牺牲的命运。这种命运的鲜明对比,不仅揭示了人类对其他生物的控制与剥夺,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平等和自由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由和平等的向往,以及对人类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思考和批判。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生存状态,借此呼唤人们关注生命的价值,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深厚的道德情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