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ì shǔ jiāng zhì dòng tíng hú kǒu yǒu gǎn ér zuò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qiū shuǐ xī hóng lì cháo yān pēng bái lín |
秋水淅红粒 朝烟烹白鳞 |
yī shí bǎo zhì yè yī wò ān dá chén |
一食饱至夜 一卧安达晨 |
chén wú cháo yè láo yè wú zhí sù qín |
晨无朝谒劳 夜无直宿勤 |
bù zhī liǎng yē kè hé shì piān zhōu rén |
不知两掖客 何似扁舟人 |
shàng xiǎng dào jùn rì qiě chēng shǒu tǔ chén |
尚想到郡日 且称守土臣 |
yóu xū fù yōu jì xù yǐn ān pí mín |
犹须副忧寄 恤隐安疲民 |
jī nián shù bào zhèng sān nián dāng tuì shēn |
期年庶报政 三年当退身 |
zhōng shǐ cāng làng shuǐ zhuó wú yīng shàng chén |
终使沧浪水 濯吾缨上尘 |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古诗词释义: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从蜀江到洞庭湖口这段旅程中,因感于旅途生活、官场现状与人生哲理而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诗人对生活、官场和人生的一系列反思。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首句“秋水淅红粒”**:诗人以秋水之清透和红粒之鲜明开始,象征着自然之美和生活的简单美好。秋天的水流过,仿佛带走了尘世的喧嚣,留下了纯净与宁静。
**“朝烟烹白鳞”**:清晨的烟雾中,白鱼被煮熟。这里不仅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食物的美味,还隐喻了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和简单快乐。
**“一食饱至夜,一卧安达晨”**:诗人描述了一种理想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一餐之食能够满足到夜晚,一夜之卧能够安眠到清晨。这种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和满足,远离了世俗的忙碌和压力。
**“晨无朝谒劳,夜无直宿勤”**:清晨无需早朝的劳碌,夜晚无需值班的辛劳。这反映出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渴望——摆脱官场的繁重事务和压力。
**“不知两掖客,何似扁舟人”**:诗人通过对比官场中的“两掖客”(喻指官场中忙碌的人)与自己如同在小船上自在生活的人,表达了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和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
**“尚想到郡日,且称守土臣,犹须副忧寄,恤隐安疲民”**:即使在担任郡守的时候,也依然心系百姓,尽力解决他们的忧愁,关怀贫困的民众。这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为民服务的初心。
**“期年庶报政,三年当退身”**:希望在一年的任期结束后有所政绩,三年后能够卸下官职,回归平淡生活。这反映了诗人的自我规划和对官场生涯的审慎思考。
**“终使沧浪水,濯吾缨上尘”**:最后,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在清澈的江水中洗去官场的尘埃,回归内心纯净的状态。这里象征着摆脱官场束缚后内心的解脱和自由。
这首诗以旅途所见所感为线索,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通过对比官场与闲适生活,诗人表达了对简单生活与官场责任的平衡思考,以及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深思熟虑。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是通过对旅途生活、官场劳顿与田园生活对比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官场压力与隐逸生活的思考与向往,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于民生的关怀以及对于为官的使命与责任。
### 题目赏析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标题简明地揭示了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主题。通过"自"字,强调了从蜀江出发,至洞庭湖口的旅途经历,暗示了旅途中的思考和感悟。"有感而作"则点明了创作的动机,作者在旅行中或因景或因事或因情所生之感,将其凝练为诗歌,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 内容赏析
首联"秋水淅红粒,朝烟烹白鳞",描绘了秋季湖面上的宁静与生机,红粒可能是湖边的果实或是被秋风吹起的细小颗粒,朝烟则是清晨湖面上升起的薄雾,烹白鳞则暗示了一天的食物准备。这幅画面充满自然的和谐与生机,与后文的官场劳顿形成鲜明对比。
颔联"一食饱至夜,一卧安达晨",通过简短的叙述,展现了一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状态。"一食"和"一卧"强调了生活的简单与自给自足,而"至夜"和"达晨"则展示了时间的缓慢流逝和生活的节奏感。
颈联"晨无朝谒劳,夜无直宿勤",进一步描绘了官场的忙碌与压力,与前文的宁静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官场劳顿的厌倦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尾联"尚想到郡日,且称守土臣,犹须副忧寄,恤隐安疲民,期年庶报政,三年当退身,终使沧浪水,濯吾缨上尘",表达了作者对官职的职责与使命的认识,以及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期年"和"三年"的期限设定,体现了为官的责任感与目标性,"终使沧浪水,濯吾缨上尘"更是寄寓了对清白为官、不染尘埃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色彩。
###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场与田园生活的体验,展现了作者对官场劳顿与隐逸生活的思考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与对为官职责的严肃认识。诗中充满情感与哲思,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自身角色与责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