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ùn zhōng jí shì
郡中即事
lì chūn hòu wǔ rì chūn tài fēn ē nuó |
立春后五日 春态纷婀娜 |
bái rì xié jiàn zhǎng bì yún dī yù duò |
白日斜渐长 碧云低欲堕 |
cán bīng chè yù piàn xīn è pái hóng kē |
残冰坼玉片 新萼排红颗 |
yù wù jǐn xīn xīn ài chūn fēi dú wǒ |
遇物尽欣欣 爱春非独我 |
yíng fāng hòu yuán lì jiù nuǎn qián yán zuò |
迎芳后园立 就暖前檐坐 |
hái yǒu chóu chàng xīn yù bié hóng lú huǒ |
还有惆怅心 欲别红炉火 |
《郡中即事》古诗词释义:
《郡中即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描绘初春景致的七言古诗。下面逐段解释其意思:
1.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
- **立春后五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此句提到的是立春后的第五天。
- **春态纷婀娜**:这里的“春态”指的是春天的景象或氛围,“纷婀娜”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充满生机,犹如婀娜多姿的女子一样繁盛、美丽。
2. **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 **白日斜渐长**:春分后,白天逐渐变长,太阳的照射时间变多,这句描绘了春日傍晚太阳逐渐西斜、白天逐渐加长的情景。
- **碧云低欲堕**:碧云指的是一种深蓝色或绿色的云层,这里的“低欲堕”描绘出云层仿佛要垂落下来的样子,给人一种春天云彩低垂、悠闲的氛围。
3.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
- **残冰坼玉片**:冰块在春日温暖的阳光下逐渐融化,形成薄薄的碎片,如玉片一样美丽。
- **新萼排红颗**:萼是花朵基部的绿色部分,这里指花朵开始绽放,红色的花蕾排列在新的萼片上,预示着春天花朵的生机和繁盛。
4. **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
- **遇物尽欣欣**:万物在春天到来时都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活力。
- **爱春非独我**:喜爱春天不仅是我个人的感情,也代表着万物都对春天充满期待和喜爱,反映了春天的普遍美好。
5.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
- **迎芳后园立**:春天到来后,作者迎着花香,在后花园里站立,享受春天的芬芳。
- **就暖前檐坐**:春天变暖后,作者喜欢坐在前檐的阴凉处,享受温暖的阳光,同时享受春天带来的舒适和宁静。
6. **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 **还有惆怅心**:春天虽然美好,但在享受春天的同时,作者心中可能还有一些淡淡的哀愁或感慨,可能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或是对春天即将结束的忧虑。
- **欲别红炉火**:春天到来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作者可能开始怀念冬天炉火旁的温暖,表达了对冬日舒适时光的留恋。
《郡中即事》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郡中即事》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画面。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春天变化,还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象变化的微妙感受,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首句“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点明了时间背景——立春之后的第五日,标志着春天开始逐渐展现其独有的姿态。此处的“春态纷婀娜”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春日的万物生长与繁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接着,“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巧妙地展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春天的日渐深入。太阳的斜照和低垂的云彩,不仅增添了几分宁静的氛围,也为春天的景象增添了几分柔和与温馨。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描绘了春天的细微变化。残冰化为晶莹的碎片,新芽露出红点点,这是春天特有的景象,预示着生命的新开始和成长。
“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道出了春天对所有生命的吸引力。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春天情感,似乎在说,无论是自然界的万物还是人类,都对春天有着共同的期待和喜爱。
接下来的“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描绘了诗人与春天的亲密接触,通过诗人的行为,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芬芳,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深深眷恋和享受。
最后,“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则流露出诗人对于即将离开冬天、接近春天时内心的一种复杂情感。诗人一方面享受着春天的温暖与生机,另一方面又对即将逝去的冬日有一种不舍之情,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深刻感悟。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郡中即事》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感悟。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是白居易诗风的典型体现,也是唐代诗歌中描写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交融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