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í pàn èr shǒu
池畔二首
niǎo míng tíng shù shàng rì zhào wū yán shí |
鸟鸣庭树上 日照屋檐时 |
lǎo qù yōng zhuǎn jí hán lái qǐ yóu chí |
老去慵转极 寒来起尤迟 |
hòu báo bèi shì xìng gāo dī zhěn dé yí |
厚薄被适性 高低枕得宜 |
shén ān tǐ wěn nuǎn cǐ wèi hé rén zhī |
神安体稳暖 此味何人知 |
shuì zú yǎng tóu zuò wù rán wú suǒ sī |
睡足仰头坐 兀然无所思 |
rú wèi záo qī qiào ruò dōu yí sì zhī |
如未凿七窍 若都遗四肢 |
miǎn xiǎng cháng ān kè zǎo cháo shuāng mǎn yī |
缅想长安客 早朝霜满衣 |
bǐ cǐ gè zì shì bù zhī shuí shì fēi |
彼此各自适 不知谁是非 |
《池畔二首》古诗词释义:
《池畔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生活细节以及个人情绪,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下面逐段解释诗意:
**第一段: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老去慵转极,寒来起尤迟。**
- **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清晨,鸟儿在庭树上欢快地鸣叫,阳光照在屋檐上,预示着一天的开始。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
- **老去慵转极,寒来起尤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变得慵懒,精力不似从前。在寒冷来临之际,起床显得尤为困难,这反映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对年老的感慨。
**第二段: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诗人在描述选用合适厚度的被子和枕头,使身心感到舒适和温暖。这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描述,也是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但这种感觉,只有自己能真正体会,隐含着对生活的独到理解。
**第三段: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诗人描述了一种醒后状态,满足地躺着,抬头,思绪空无一物。这种状态与外界完全隔绝,就像是未开窍的人,失去了对外界一切的感受,暗示了诗人追求内心世界宁静的愿望。
**第四段: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最后,诗人联想到了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象征繁华与忙碌)的客人,他们在早朝时,衣襟上结满了霜。与自己悠闲的生活状态相比,长安客的忙碌与辛苦似乎完全不同。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认为无论是忙碌还是悠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总之,《池畔二首》通过对自然、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诗中展现了对身体、内心、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细致观察和感悟,富有哲理性和生活气息。
《池畔二首》古诗词赏析:
《池畔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抒情的手法,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自我生活状态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适性”的追求。以下是对其内容和艺术特点的赏析:
1. **自然与生活和谐共生**:诗的开篇描绘了清晨的场景,鸟鸣与日出相互映衬,营造出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这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
2. **老年生活的平静与自适**:通过“老去慵转极”和“寒来起尤迟”等描述,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老年生活的某种适应和接受,表现了一种随遇而安、享受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对老年生活的平静描绘,体现了他对“适性”的追求。
3. **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神安体稳暖”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物质条件的适当追求,以及对精神状态的重视。这不仅展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高要求,也体现了他对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
4. **深刻的人性反思**:最后一部分“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这一段不仅展现了一种超脱的、接近“无我”的境界,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5. **对比与反差**:“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与前面的平静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长安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代表着忙碌、竞争与压力。这样的对比不仅凸显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与宁静,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反映了诗人对“是非”、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价值取向。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自我以及社会的多维视角,以及对“适性”生活的强烈追求,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与哲理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