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n zāi zhú
新栽竹
xià rùn qiū hòu zǎo qī yuè fēng sāo sāo |
夏闰秋候早 七月风骚骚 |
wèi chuān yān jǐng wǎn lí shān gōng diàn gāo |
渭川烟景晚 骊山宫殿高 |
dān diàn zi sī jiàn chì xiàn wǒ tú láo |
丹殿子司谏 赤县我徒劳 |
xiāng qù bàn rì chéng bù dé tóng yóu áo |
相去半日程 不得同游遨 |
dào guān lái shí rì lǎn jìng shēng èr máo |
到官来十日 览镜生二毛 |
kě lián qū zǒu lì chén tǔ mǎn qīng páo |
可怜趋走吏 尘土满青袍 |
yóu chuán yōng liǎng yì bù shū duī liù cáo |
邮传拥两驿 簿书堆六曹 |
wèi wèn gāng jì yuàn hé bì shǐ qiān dāo |
为问纲纪掾 何必使铅刀 |
《新栽竹》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新栽竹》原诗题为《新栽竹》却包含了五言古体诗,内容中虽未直接涉及新栽竹的描述,却充满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全诗可分段解释如下:
### 夏闰秋候早, 七月风骚骚
此句描述了夏末秋初的时节,七月的天气多有动荡,风声显得尤为急促。这里采用了自然现象的描写来比喻官场的不稳和变故,预示着人物即将面临的境遇。
### 渭川烟景晚, 骊山宫殿高
渭川,指的是渭河,这里象征着作者可能所在的官府区域;骊山宫殿,则是泛指古老的王宫,意味着古代的权威和威严。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暗示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以及对权力象征的感慨。
### 丹殿子司谏, 赤县我徒劳
“丹殿”此处特指皇宫或权力中心,“司谏”是官职名,负责监督与谏议,提醒皇帝的言行错误。“赤县”则是对京都的隐喻,这里的“我徒劳”表达了作者自感在谏议或施政上未获得有效结果,或是对个人努力成效的不满。
### 相去半日程, 不得同游遨
“相去”意指距离,这里指作者与“司谏”的距离。半日程意味着距离并不远,却难以相聚,表达了官场中人与人之间距离虽近心却远,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理解。
### 到官来十日, 览镜生二毛
“到官来十日”表示作者到任时间不长,却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转变,从黑发变为“二毛”,即开始出现白发。这反映了作者在官场中的压力与岁月的流逝。
### 可怜趋走吏, 尘土满青袍
“趋走吏”指的是奔走于官场中的小官吏,他们为了生存和职事奔忙,而“尘土满青袍”则象征了他们忙碌生活的疲惫与辛苦。
### 邮传拥两驿, 簿书堆六曹
“邮传”指官府传递文书的系统,“两驿”可能是两个传递文书的驿站或渠道;“簿书”是官府文书记录,“六曹”则是六种不同的官署或部门。这一句反映了官场文书工作的繁重和紧张。
### 为问纲纪掾, 何必使铅刀
“纲纪掾”是官名,负责管理秩序和纪律。这一句则是对那些在官场上忙碌却效果甚微的官员提出疑问,暗示了在官场中可能存在的低效、无用和对自身价值的质疑。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官场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无奈、疲惫、努力不被认可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权力与个人命运的深层反思。
《新栽竹》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新栽竹》实际上是一首借咏物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感慨的诗作。标题中的“新栽竹”可能被误译或理解为“新栽的竹子”,但实际上,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更为复杂,涉及到官场的艰辛、岁月的流逝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首先,从诗的开头“夏闰秋候早,七月风骚骚”可以感受到一种季节变换的紧迫感和自然界的动态。这里的“夏闰”可能指的是夏季的闰月,而“秋候早”则表示秋天来临之早。这种季节的快速转换,暗示着时间的飞逝和岁月的无情。同时,“七月风骚骚”可能是在形容七月的风声,但更多地传达出一种紧迫、焦虑的情绪。
接着,“渭川烟景晚,骊山宫殿高”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自然与历史景观画面,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美好。这里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自然的向往,但同时也有对现实官场的隐晦批评。
“丹殿子司谏,赤县我徒劳”中,“丹殿”和“赤县”可能指的是官署或宫殿,暗示着作者在官场中的身份和职责。然而,“子司谏”、“徒劳”的描述暗示了在官场上忙碌的无力感和徒劳感,表达了作者对官场复杂性和无尽责任的感慨。
“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中,“十日”可能指的是到任十天,而“二毛”则表示头发开始变白,比喻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不饶人。这一句深刻地反映了时间的快速流逝,以及官场生涯带来的压力对身体的影响。
“可怜趋走吏,尘土满青袍”进一步描绘了官场中普通官员的辛劳与无奈,他们为了官场的事务不停地奔波,外表看似光鲜的青袍下满是尘土,体现了官场生活的艰苦和不易。
“邮传拥两驿,簿书堆六曹”则具体描述了官场工作的繁忙,邮递员的忙碌,以及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公文,形象地展现了官场工作的繁重和复杂。
最后,“为问纲纪掾,何必使铅刀”表达了作者对官场规则和职责的质疑,这里的“纲纪掾”可能指的是官场中负责管理纪律的官员,“铅刀”则是用来比喻无用的工具,这里可能是在讽刺某些官场规则或职责显得多余或无用。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官场生活、个人情感以及对官场规则的反思,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官场生活的辛酸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