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īn qiū
新秋
wú lùn hǎi jiǎo yǔ tiān yá dà dǐ xīn ān jí shì jiā |
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 |
lù yuǎn shuí néng niàn xiāng qū nián shēn jiān yù wàng jīng huá |
路远谁能念乡曲 年深兼欲忘京华 |
zhōng zhōu qiě zuò sān nián jì zhǒng xìng zāi táo nǐ dài huā |
忠州且作三年计 种杏栽桃拟待花 |
《新秋》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新秋》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 诗的前两句:“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态度,认为无论身处多么遥远的地方(无论是海角还是天涯),只要内心感到安宁、满足,那么这个地方就可以被视作自己的家。这里强调的是内心的平和和对归属感的追求,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家的定义,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 诗的中间两句:“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
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人在远离家乡时的情感变化。当人们远离家乡、路途遥远时,很难再念及家乡的细节(乡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京城或者家乡的记忆可能会逐渐模糊,甚至想要忘记。这表达了对家乡和故土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描绘了人在长期漂泊后情感的淡漠和适应新环境的心态。
### 诗的最后两句:“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
这两句诗则是诗人具体化的心愿和计划。忠州是白居易晚年被贬的地方。这两句诗表明,尽管身处逆境,但诗人仍然对未来有所规划,打算在忠州这个地方生活三年,并打算在这片土地上种杏树和桃树,期待着看到它们开花的那一天。这不仅是一种对未来美好景象的向往,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不放弃、积极面对困境的精神,即使是在艰难的环境中,也依然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希望。
### 总体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想象,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对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希望的人生态度。诗中表达了对内心平和、对归属感的追求,以及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保持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向往。
《新秋》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新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家”的深刻理解与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通过对远方与家乡的思考,表达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生哲学的探寻。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自然、时间和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
首句“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点明了家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位置的确定,而更多是心灵的归属感。心安之处,不论在何方,都可称之为家。这种观点体现了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超越了物质空间的限制,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真正的安逸所在。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这两句,则描绘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可能会逐渐淡忘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的熟悉场景,甚至对远离的京城(即指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产生了一种新的归属感。这里体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境遇的变化,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可能会有所淡化,甚至产生了一种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这两句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自我安慰和计划。忠州可能指的是诗人当时被贬流放之地,这里表达了诗人即使在逆境中,也试图找到生活的乐趣,规划未来,希望通过种植果树,等待花开,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体来看,《新秋》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它不仅是对诗人个人情感的写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时间、空间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描绘,诗人传递出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心灵寄托和精神追求,展现了古典文学中对“家”的普遍概念和情感表达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