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yuán jiǔ ( zì cǐ hòu zài wèi cūn zuò )
寄元九(自此后在渭村作)
chén jià duō wén jí ǒu qǔ yī juàn pī |
尘架多文集 偶取一卷披 |
wèi jí kàn xìng míng yí shì táo qián shī |
未及看姓名 疑是陶潜诗 |
kàn míng zhī shì jūn cè cè lìng wǒ bēi |
看名知是君 恻恻令我悲 |
shī rén duō jiǎn è jìn rì chéng yǒu zhī |
诗人多蹇厄 近日诚有之 |
jīng zhào dù zi měi yóu dé yī shí yí |
京兆杜子美 犹得一拾遗 |
xiāng yáng mèng hào rán yì wén bìn chéng sī |
襄阳孟浩然 亦闻鬓成丝 |
jiē jūn liǎng bù rú sān shí zài bù yī |
嗟君两不如 三十在布衣 |
zhuó dì lù bù jí xīn hūn qī wèi guī |
擢第禄不及 新婚妻未归 |
shào nián wú jí huàn kè sǐ yú lù qí |
少年无疾患 溘死于路歧 |
tiān bù yǔ jué shòu wéi yǔ hǎo wén cí |
天不与爵寿 唯与好文词 |
cǐ lǐ wù fù dào qiǎo lì bù néng tuī |
此理勿复道 巧历不能推 |
《寄元九(自此后在渭村作)》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在《寄元九》这首诗中,以元九为对象,通过描述自己在渭村生活时,偶然从尘封的书籍中取出一卷诗歌,误认为是陶潜的著作,而实际发现是元九所写,表达了对元九及其所代表的一系列诗人的同情与哀思。
1. **首句**“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白居易先描述自己在存放书籍的架子上随便拿起了一本诗集,还没有看作者的名字,就误以为是陶渊明(陶潜)的诗歌。这里以陶潜作为榜样,暗指元九的诗歌才华与陶潜相当。
2. **第二句**“看名知是君,恻恻令我悲。”在看到书的作者名字后,白居易得知这是元九的作品,心中不禁感到悲伤。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元九命运的同情,认为元九的才华与陶潜相匹,却遭受类似的坎坷命运。
3. **“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 这两句指出诗人常常遭遇挫折和不幸,这是诗人共同的命运。这句话通过提到近期(即“近日”)的情况,表明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
4. **“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 诗人举出两个历史上的例子:杜甫(子美)虽然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却最终得到了一个微小的官职(拾遗),而孟浩然虽为襄阳名士,但头发已经白了,仍未取得较高的官职。通过这两个例子,白居易暗示了诗人处境的普遍性,以及才华与命运之间的反差。
5. **“嗟君两不如,三十在布衣;擢第禄不及,新婚妻未归;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歧。”** 这几句是诗人对元九的具体命运的哀叹。元九在三十岁的时候,虽然才华横溢,却未得到官职(擢第禄不及),新婚的妻子还未与他相聚,而且在年轻时就突然去世,死于道路的险途中。这一系列的不幸遭遇,让白居易深感痛心。
6. **“天不与爵寿,唯与好文词。”** 这句话强调了命运的不公,表示天不给予元九足够的荣誉与长寿,只赐予他好的文词。这是对元九才华的肯定,同时也表达出对命运不公的感叹。
7. **“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 最后两句,白居易认为这些命运的安排已无法用道理来解释,即使是精妙的历算也无法推断出命运的全貌。这表达了对命运无奈的接受,也体现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元九及其所代表的诗人命运的同情与哀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不公与命运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才华与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寄元九(自此后在渭村作)》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寄元九》是一首悼念诗,通过对几位古诗人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元九(即元稹)早逝的哀悼和对命运不公的感慨。这首诗以“尘架多文集,偶取一卷披”开始,诗人从大量书籍中随意抽取一本,发现里面的内容疑似陶潜的诗,通过书名确认是元稹的作品,这样的偶然之举,却暗含了对友人作品的珍视和对其早逝的深深哀悼。
诗人随后提到,许多诗人的命运多舛,如杜甫、孟浩然等,他们都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不公。接着,他将元稹与这些诗人进行对比,元稹年仅三十便去世,未能享受到应有的官位和寿命,却留下了许多好文词。这不仅是对元稹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不公正命运的无奈和哀叹。
“此理勿复道,巧历不能推”结尾,意思是这种命运的不公正无法再用言语去辩驳,即使是神妙的历法也无法预测和改变。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无常、难以捉摸的深刻认识和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悼念友人的哀歌,也是对文学界和人生普遍困境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白居易同情、悲悯的文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