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n lǎo sān shǒu
叹老三首
jīn huǒ bù xiāng dài yán liáng yǔ zhōng biàn |
金火不相待 炎凉雨中变 |
lín qíng yǒu cán chán cháo lěng wú liú yàn |
林晴有残蝉 巢冷无留燕 |
chén yín juǎn zhǎng diàn chuàng cè shōu tuán shàn |
沉吟卷长簟 怆恻收团扇 |
xiàng xī shāo wú ní xián bù qīng tái yuàn |
向夕稍无泥 闲步青苔院 |
yuè chū zhēn chǔ dòng jiā jiā dǎo qiū liàn |
月出砧杵动 家家捣秋练 |
dú duì duō bìng qī bù néng lǐ zhēn xiàn |
独对多病妻 不能理针线 |
dōng yī shū wèi zhì xià fú xíng jiāng zhàn |
冬衣殊未制 夏服行将绽 |
hé yǐ yíng zǎo qiū yī bēi liáo zì quàn |
何以迎早秋 一杯聊自劝 |
《叹老三首》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叹老三首》是三首连续的诗,它们反映了诗人对于时光荏苒、年华老去的感慨,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下是逐段解释:
### 第一首
**金火不相待,炎凉雨中变** - 金秋与炎夏不能相接,雨水中凉意和炎热在交替更迭。这象征着时间的无常,自然环境的快速变化。
**林晴有残蝉,巢冷无留燕** - 雨后天晴,林间的蝉声虽未完全消散,但已是残响,燕子的巢穴却已经变得冷清,没有留下一只燕子。这里象征着季节更替,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界的变迁。
**沉吟卷长簟,怆恻收团扇** - 诗人沉思着卷起长长的竹席,感到无限的伤感,收起团扇,表示夏天的结束。这不仅是季节的更替,也暗喻着人内心的哀伤和时光的流逝。
**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 - 面对傍晚的宁静,地面没有泥泞,诗人悠闲地在铺满青苔的小院中漫步。这里体现出对宁静与自然的向往,以及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 第二首
**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 - 月亮升起,捣衣声在捣衣石上响起,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准备秋冬的衣物。这反映了秋天到来,人们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做准备的景象。
**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 - 诗人独自面对病弱的妻子,无法为她做针线活,表达了对家庭责任的感到无力和遗憾。
### 第三首
**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 - 冬季的衣物尚未准备完毕,夏天的衣物却已经开始破裂或磨损。这反映了生活的压力和时间的紧迫。
**何以迎早秋,一杯聊自劝** - 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秋天,只能通过一杯酒来自我安慰。这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内心的孤寂。
总的来说,《叹老三首》通过自然景象、家庭生活、个人情感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个人衰老、生活压力以及对家人的关爱之情的深刻感悟。
《叹老三首》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叹老三首》从题目中即可看出,此诗是白居易对老年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叹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描绘,诗作深沉而富有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时光易逝、人生老迈的复杂情绪。
首句“金火不相待,炎凉雨中变”描绘了季节的更替,由炎炎夏日迅速过渡到凉爽的雨季,暗示了时间的紧迫和不可逆转。接着,诗人通过“林晴有残蝉,巢冷无留燕”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来临,蝉声渐稀,燕子离巢,自然界的季节变换无声地提醒着人世的更迭。
“沉吟卷长簟,怆恻收团扇”则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内心感受,长簟被卷起,团扇被收起,这样的动作不仅是季节更替的外在表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预示着炎热消逝,凉爽秋风将至,同时也预示着人年华的流逝和生命的季节更替。
“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描绘了诗人黄昏时独自漫步青苔院落的场景,虽有闲适之情,但背后的孤独与岁月无情的隐喻,让这份闲适显得更为深沉和哀愁。
“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则是对社会生活的描绘,秋夜月色下,家家户户忙碌着制作冬衣,而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的情境,更加凸显了老年的孤独和无力感,以及对家庭生活的无奈和遗憾。
最后,“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何以迎早秋,一杯聊自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顿的无奈和对未来无望的忧虑。面对生活物质上的短缺和家庭健康的问题,诗人只能借酒自慰,暗示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力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老年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成败、家庭幸福的忧虑和感慨。白居易的《叹老三首》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成为了后世对老年感慨和对时光流逝思考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