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yáng liù ( yáng shè wàn nián xiàn wèi , yú wèi zàn shàn dài fū )
寄杨六(杨摄万年县尉,余为赞善大夫)
yǐ dào zhì xīn qì zhōng suì dé yàn rán |
以道治心气 终岁得晏然 |
hé nǎi qī qī yì hū lái fēng yǔ tiān |
何乃戚戚意 忽来风雨天 |
jì fēi mù róng xiǎn yòu bù xù jī hán |
既非慕荣显 又不恤饥寒 |
hú wèi qiāo bù lè bào xī cán dēng qián |
胡为悄不乐 抱膝残灯前 |
xíng yǐng àn xiāng wèn xīn mò duì yǐ yán |
形影暗相问 心默对以言 |
gǔ ròu néng jǐ rén gè zài tiān yī duān |
骨肉能几人 各在天一端 |
wú xiōng jì sù zhōu wú dì kè dōng chuān |
吾兄寄宿州 吾弟客东川 |
nán běi wǔ qiān lǐ wú shēn zài zhōng jiān |
南北五千里 吾身在中间 |
yù qù bìng wèi néng yù zhù xīn bù ān |
欲去病未能 欲住心不安 |
yǒu rú bō shàng zhōu cǐ fù ér bǐ qiān |
有如波上舟 此缚而彼牵 |
zì wǒ xiàng dào lái yú jīn liù qī nián |
自我向道来 于今六七年 |
liàn chéng bù èr xìng xiāo jǐn qiān wàn yuán |
炼成不二性 消尽千万缘 |
wéi yǒu ēn ài huǒ wǎng wǎng yóu áo jiān |
唯有恩爱火 往往犹熬煎 |
qǐ shì yào wú xiào bìng duō nán jǐn juān |
岂是药无效 病多难尽蠲 |
《寄杨六(杨摄万年县尉,余为赞善大夫)》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友人杨六的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下面逐段解释:
1. **以道治心气,终岁得晏然**:用道德和智慧来调养心神,一年四季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
2. **何乃戚戚意,忽来风雨天**:为何会在风起云涌的时刻,内心感到忧愁和不安?
3. **既非慕荣显,又不恤饥寒**:并非追求名利富贵,也不担忧衣食温饱的问题,但内心仍然感到不乐。
4. **胡为悄不乐,抱膝残灯前**:为何在昏暗的残灯下,悄悄地感到忧愁,抱膝而坐?
5. **形影暗相问,心默对以言**:身体和灵魂之间无声地进行着对话,内心在寻求解答。
6. **骨肉能几人,各在天一端**:亲人能有几个,分散在各地,相隔遥远。
7. **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我的哥哥寄居在宿州,弟弟客居在东川。
8. **南北五千里,吾身在中间**:南北相隔五千里,我一人在中间。
9. **欲去病未能,欲住心不安**:想离开疾病,却又未能如愿,想留在这里,却内心不安。
10. **有如波上舟,此缚而彼牵**:就像波浪上的小舟,一边被捆绑,一边被牵引。
11. **自我向道来,于今六七年**:自从追求道的修养,已有六七年的时间。
12. **炼成不二性,消尽千万缘**:修炼成不变的本性,消除了无数的牵挂和烦恼。
13. **唯有恩爱火,往往犹熬煎**:只有亲情之爱这把火,仍在内心燃烧,让人难以解脱。
14. **岂是药无效,病多难尽蠲**:难道药物没有效果吗?是因为身体疾病太多,难以彻底治愈。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在追求道德修养和内心平静的道路上,尽管已经有所成就,但亲情之爱仍使他感到难以摆脱的困扰。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寄杨六(杨摄万年县尉,余为赞善大夫)》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寄杨六》通过丰富的内心独白和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挣扎,尤其是对于情感、责任与道义的复杂关系的探讨。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
### 1. 开篇的自我反省与内心矛盾
诗的开篇,白居易首先通过“以道治心气,终岁得晏然”表达了自己通过道义和哲学的修养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然而,“何乃戚戚意,忽来风雨天”,诗人突然被一种莫名的忧愁所扰,这种忧愁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似乎是内心的某个深层次的矛盾所引发的。
### 2.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既非慕荣显,又不恤饥寒,胡为悄不乐,抱膝残灯前”一句,诗人通过设问,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似乎在问自己,为何在物质与地位均不追求的情况下,内心仍感到不乐。这种矛盾感反映了人生追求与内在满足之间的复杂关系。
### 3. 家人的思念与情感的挣扎
“形影暗相问,心默对以言”之后,诗人开始与内心对话,提及对亲人的思念。“骨肉能几人,各在天一端”,这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因距离而产生的孤独感。
“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南北五千里,吾身在中间”,诗人描绘了家人分隔各地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4. 对生活的束缚与解脱的探索
“欲去病未能,欲住心不安”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挣扎,既有对某种束缚的渴望解脱,又有对当前生活的不满足。这反映了在追求自由与现实局限之间的矛盾。
“有如波上舟,此缚而彼牵”使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仿佛自己如同波上的舟,被多方面力量所牵制。
### 5. 最后的自我反思与解脱之路
“自我向道来,于今六七年,炼成不二性,消尽千万缘”表达了诗人通过追求道义,逐渐修炼内心的平和与纯净。然而,“唯有恩爱火,往往犹熬煎”揭示了即使内心有所升华,但对于亲人和感情的思念与牵挂依然难以完全放下。
### 总结
《寄杨六》通过深邃的思考与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白居易对于人生意义、情感、道义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诗中既有对内在心灵的反省,也有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最终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触及了更广泛的哲学与人性的探讨,具有很高的文学与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