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ù dōng lín sì
宿东林寺
jiāng rén shòu yī wǎn shí yuè shǐ wén zhēn |
江人授衣晚 十月始闻砧 |
yī xī gāo lóu yuè wàn lǐ gù yuán xīn |
一夕高楼月 万里故园心 |
《宿东林寺》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名为《宿东林寺》,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通过诗人寓居在东林寺时的感受和思考,描绘了深秋时节远离故土、寄居他乡的游子心情。
第一句:“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诗人在这里描述的是一个江南地区江边的景象。江边的居民已经过上了换秋衣的生活,而到了农历十月,诗人开始听到捣衣声。在古代,女子们在秋夜中捣衣,是为了准备冬衣。这里的“始闻砧”表明诗人此时才第一次听到了这种声音,可能暗示着他刚到这个环境不久,或者他在旅途中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秋天。
第二句:“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这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夜晚,高楼上的一轮明月,触发了诗人对万里之外家乡的思念之情。月圆之夜,本是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对于远离家乡的旅人来说,却变成了加倍思念的时刻。诗人的“故园心”不仅指家乡的物理位置,也包含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家乡温暖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他在异乡寄宿时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白居易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唐代游子们普遍的思乡情绪。
《宿东林寺》古诗词赏析:
《宿东林寺》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东林寺夜宿时的一次心灵感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
### 题材与主题
这首诗以夜宿东林寺为背景,通过对月色和思乡情绪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深深怀念。通过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交织,揭示了诗人对于时间和空间距离的思考,以及对于亲情、乡愁的深刻体悟。
### 语言与意象
1. **语言风格**:白居易的诗语言简洁、明快,易于理解。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精炼的词汇传达丰富的情感。比如,“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通过具体的季节变化和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
2.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月色和“故园心”两个主要意象。月色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幽,而“故园心”则直指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这两个意象的结合,既渲染了夜晚的氛围,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 结构与情感
1. **结构安排**:首句“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既点明了季节的变化,又暗示了人物的孤独状态,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接下来,“一夕高楼月”承接上文,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表达,而“万里故园心”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情感的升华使得整首诗达到了情感的高潮。
2.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月色的描绘和对家乡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既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触及了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增强了诗歌的普遍意义。
### 总结
《宿东林寺》不仅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诗歌风格,也深刻表达了人在异乡面对时间、空间距离时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深切怀念。通过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深沉表达,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抒发思乡情感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