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ǔ rè xǐ liáng
苦热喜凉
yuè chū xiān zhào shān fēng shēng xiān dòng shuǐ |
月出先照山 风生先动水 |
yì rú zǎo chán shēng xiān rù xián rén ěr |
亦如早蝉声 先入闲人耳 |
yī wén chóu yì jié zài tīng xiāng xīn qǐ |
一闻愁意结 再听乡心起 |
wèi shàng xīn chán shēng xiān tīng hún xiāng sì |
渭上新蝉声 先听浑相似 |
héng mén yǒu shuí tīng rì mù huái huā lǐ |
衡门有谁听 日暮槐花里 |
《苦热喜凉》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苦热喜凉》。全诗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描绘了夏日酷热中人们对凉爽的渴望,以及在凉爽之感中所引发的种种情感体验。下面逐句解释其意思:
1.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这两句描绘了月光与微风带来的清凉感首先映照山峦、触动水面的情景。月光照亮了山峦,仿佛为山披上了一层银纱;而微风悄悄地从水面起,波纹轻荡,带来了一丝凉意。这两句通过自然现象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先于感官体验预示了凉爽即将来临的氛围。
2.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接着,诗人将夏天特有的早蝉叫声与前面描绘的凉爽情境联系起来。蝉声在酷热的夏日中显得格外刺耳,但在凉爽的夜晚,蝉声也仿佛能给人带来一丝安慰和清凉。这里使用“闲人”一词,暗示了诗人对于这种凉爽之感的特别敏感和欣赏。
3.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在这两句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凉爽之感在人心里产生的复杂情感。初闻蝉声(或指更为广义的凉爽之感)时,内心可能会生出一丝愁绪,这可能是因为夏日酷热与凉爽的对比,引发了对炎热季节的疲倦与厌烦。然而,再听之后,人们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思念被唤起,凉爽成为了联系过去美好记忆的媒介,勾起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4.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这里的“渭上”指的是渭河地区,诗人想象着在渭河边,新蝉发出的声音与自己所感受到的凉爽和引发的情感体验,与当下身处的环境和心情相呼应。这种相似性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对比,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清凉感觉的深刻认同和欣赏。
5.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凉爽之感和内心情感的分享者(或听众)的疑问。在日暮时分,凉爽的微风和槐花的香气交汇,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然而,这种美妙的体验似乎只有诗人自己在享受,而没有他人分享,不免有些孤独和淡淡的忧伤。这里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视,以及对能够与他人共享这种体验的渴望。
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凉爽之感的渴望与享受,以及在凉爽中引发的情感体验,包括愁绪、思乡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视和孤独感。
《苦热喜凉》古诗词赏析:
《苦热喜凉》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绘夏日酷热时人们对凉爽的渴望与喜爱的诗作。这首诗以自然界的月、风、蝉声为引,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凉爽之美的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起笔描绘**:“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动态变化,生动地描绘出夜晚到来的宁静与凉爽氛围。月光照耀着山峰,预示着夜晚的开始;而风在水面上轻轻拂动,预示着凉爽的空气即将到来。这种景象给人一种期待凉爽、静谧的美感。
2. **情感转折**:“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这两句诗通过描述蝉声,将诗人的内心情感逐步引入。蝉鸣,作为夏天的象征,通常与炎热的夏天相联系。初闻蝉鸣,诗人的愁意涌上心头,可能是因为炎热天气带来的不舒适;而再次倾听,他的乡愁之情被唤醒,这可能是对远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人的情感从愁绪到乡愁的转变,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背后情感层面的细腻捕捉。
3. **情境延展**:“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诗人将他的情感与更广泛的自然景象相联系,引申到渭河之畔的蝉声。这里的“浑相似”,意味着无论是在山间还是渭水之畔,蝉声都承载了相同的夏天情感,加深了诗人对夏日酷热的共同体验和对凉爽渴望的共鸣。
4. **结尾点题**:“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诗人在日暮时分,身处槐花盛开的环境中,表达了凉爽与宁静的愿望。而“衡门”通常指简陋的门,这里的“衡门有谁听”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似乎只有诗人一人独自感受这份静谧和凉爽,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凉爽的深切渴望。
整体来看,《苦热喜凉》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的逐步深化,展现了一个对凉爽之美的渴望和对夏日酷热的深刻体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诗作中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捕捉,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类情感与自然景物之间紧密联系的独特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