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ú tíng wàng shuǐ
湖亭望水
kē tiáo wèi cháng sǔn gēn fà bù céng yí |
柯条未尝损 根蕟不曾移 |
tóng lèi jīn qí mào gū fāng hū dú wēi |
同类今齐茂 孤芳忽独萎 |
réng lián wěi dì rì zhèng shì dài huā shí |
仍怜委地日 正是带花时 |
suì bì chū diāo yè jiāo hóng shàng liàn zhī |
碎碧初凋叶 燋红尚恋枝 |
gàn kūn wú hòu báo cǎo mù zì róng shuāi |
干坤无厚薄 草木自荣衰 |
yù wèn yīn hé shì chūn fēng yì bù zhī |
欲问因何事 春风亦不知 |
《湖亭望水》古诗词释义:
### 湖亭望水 白居易
#### 首句:“柯条未尝损, 根蕟不曾移,”
这两句诗描绘了树木的外貌与位置未发生改变。"柯条"指的是树木的枝条,"未尝损"意味着枝条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或折损。"根蕟"指的是树根,"不曾移"表明树根并未移动或迁移,依然稳固地扎根于原地。
#### 次句:“同类今齐茂, 孤芳忽独萎,”
这两句诗对比了集体的繁荣与个体的衰败。"同类齐茂"指的是周围或同一类别的植物都在繁荣生长,"孤芳独萎"则是指某株独立的植物却突然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然后:“仍怜委地日, 正是带花时,”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述了凋零的植物在委地之前正是花开之时。"怜委地日"表达了诗人对植物委地前的惋惜,"带花时"则点明了其在花开之际突然凋零的事实。
#### 再次:“碎碧初凋叶, 焦红尚恋枝,”
这两句描绘了植物凋零的景象。"碎碧"指的是凋零的叶子,"初凋叶"表明了叶子的最初凋零。"焦红"则是指尚未凋落的果实或花朵,"尚恋枝"表达了果实或花朵还挂在枝头,不愿离开的情景。
#### 最后:“干坤无厚薄, 草木自荣衰,”
这两句诗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干坤"指的是天地,"无厚薄"意味着在自然法则下,不同种类的植物并没有特殊优劣之分,它们的荣与衰都是自然界的常态。"草木自荣衰"则是对自然循环的直接陈述,强调了植物生长与凋零是自然界的自然规律。
#### 结尾:“欲问因何事, 春风亦不知,”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疑问与思考。"欲问因何事"表示诗人对植物凋零原因的不解与寻求答案的欲望,"春风亦不知"则是对自然规律的感慨,暗示春风虽能带来生机,却不能解释所有自然现象的原因,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复杂规律的深思与探索。
《湖亭望水》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湖亭望水》是一首表达深沉情感与哲思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述湖畔的树木在春风中凋零的情景,反映了自然界中生命循环的必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触及了诗人对于个体命运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标题与背景**:标题“湖亭望水”不仅点明了诗作的地点——湖畔的亭子,还暗示了观景者站在湖边,眺望水面的同时,也审视着周围自然界的景象。这种景象的变化,引发出诗人对于生命、时间与自然法则的深入思考。
2. **诗句解析**:
- **柯条未尝损, 根蕟不曾移**:开篇即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树木虽然经历了风吹雨打,但枝条未损,根系稳固,以此来隐喻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
- **同类今齐茂, 孤芳忽独萎**:随后,诗人描绘了同一环境中,同类树木茂盛生长,而某一株却突然枯萎,强调了生命的不均等性和偶然性。
- **欲问因何事, 春风亦不知**:结尾处,诗人发出深沉的疑问,表达了对于生命更迭与自然法则的困惑,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3. **主题与情感**:整首诗以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为线索,引出对生命意义、命运不公与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白居易在诗中展现了对个体与自然、过去与未来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之间矛盾的思考。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体现了诗人的深沉哲思和对自然之美细腻的感受力。
4.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拟人、疑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深度。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诗人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宇宙的无常。
总之,《湖亭望水》是一首蕴含哲理、情感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化的诗作,它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