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ǒng táo xìng
种桃杏
rú zhé fú róng zāi hàn dì shì pāo sháo yào guà gāo zhī |
如折芙蓉栽旱地 似抛芍药挂高枝 |
yún mái shuǐ gé wú rén shí wéi yǒu nán bīn tài shǒu zhī |
云埋水隔无人识 唯有南宾太守知 |
hóng shì yàn zhī nì rú fěn shāng xīn hǎo wù bù xū yú |
红似燕支腻如粉 伤心好物不须臾 |
shān zhòng fēng qǐ wú shí jié míng rì zhòng lái de zài wú |
山中风起无时节 明日重来得在无 |
yǐ chóu huā luò huāng yán dǐ fù hèn gēn shēng luàn shí jiān |
已愁花落荒岩底 复恨根生乱石间 |
jǐ dù yù yí yí bù dé tiān jiào pāo zhì zài shēn shān |
几度欲移移不得 天教抛掷在深山 |
《种桃杏》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种桃杏》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抒情,表达了诗人对种下的桃杏成长过程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蕴含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第一句**:“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用“芙蓉”和“芍药”两种高贵的花卉来比喻桃杏,生动地描绘了桃杏生长环境的艰苦,如同“折断的芙蓉”在旱地上栽种,或是“抛掷”的“芍药”挂在高枝上,暗示了它们生长环境的不适宜。
**第二句**:“云埋水隔无人识,唯有南宾太守知”,进一步描述了桃杏生长环境的孤寂与不被人注意。诗句中的“云埋水隔”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封闭与遥远,只有“南宾太守”了解和关注这些桃杏的生长,体现了诗人对桃杏命运的关切和责任感。
**第三句**:“红似燕支腻如粉,伤心好物不须臾”,诗人用“燕支”(古代一种红色颜料)和“腻如粉”来形容桃杏的美丽与细腻,但“伤心好物不须臾”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深深感慨,表现了对桃杏即将遭遇不幸命运的忧虑。
**第四句**:“山中风起无时节,明日重来得在无”,暗示桃杏生长环境的不可预测性和脆弱性。山中的风起无规律,未来充满变数,预示着桃杏的成长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最后两句**:“已愁花落荒岩底,复恨根生乱石间,几度欲移移不得,天教抛掷在深山”,诗人通过“花落”、“根生乱石间”等景象,表达了对桃杏生长条件恶劣的同情和无奈,以及对于无法改变现状的深深遗憾。最后“天教抛掷在深山”则暗示了诗人对命运的感叹,似乎是在说,尽管尽力关怀和照顾,但仍无力改变命运的安排。
这首诗通过对桃杏生长环境的描绘和对其命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脆弱和美好易逝的悲叹。
《种桃杏》古诗词赏析:
《种桃杏》这首诗是白居易的一首田园诗,描绘了作者对种植桃杏的过程以及对桃杏生长环境的独特感受。这首诗富有深意,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自然法则的尊重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描写手法与场景营造
诗的开头,作者将桃杏花比作折取的芙蓉和抛掷的芍药,形象地展现了花朵从原有的美丽环境中被人为地移栽至不同、甚至不利于其生长的地方。这样的对比,不仅突出了桃杏花在新环境中的脆弱与不适应,也表达了对自然生长环境被人为破坏的感慨。
接着,诗中通过“云埋水隔无人识”一句,强调了桃杏在深山之中被隐藏,鲜为人知的境遇,突出了其与世隔绝的孤独感。而“唯有南宾太守知”,则表达了对桃杏被某个知音(太守)发现和欣赏的期待,透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无奈与希望。
### 情感与哲理的探讨
“红似燕支腻如粉”描绘了桃杏花的颜色与质地之美,但紧接着“伤心好物不须臾”,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刻忧虑。这种情感的反差,体现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美好易逝的感慨。
“山中风起无时节,明日重来得在无”,表达了对自然力量(如山中风起)的敬畏,暗示了自然环境对生命的不公与不可预测性。这种描述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对生命脆弱性的反思。
### 总结
《种桃杏》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更是一首深沉的哲理诗。它通过桃花杏花的遭遇,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生命与时间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的情感与思考,既是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惋惜,也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体现了白居易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洞察和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