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à mù lián huā tú jì yuán láng zhōng
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
dōng tíng jǐn rì zuò shuí bàn jì liáo shēn |
东亭尽日坐 谁伴寂寥身 |
lǜ guì wèi jiā kè hóng jiāo dāng měi rén |
绿桂为佳客 红蕉当美人 |
xiào yán suī bù jiē qíng zhuàng shì xiāng qīn |
笑言虽不接 情状似相亲 |
bù zuò yōu yōu xiǎng rú hé dù wǎn chūn |
不作悠悠想 如何度晚春 |
《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描绘了作者白居易对于自己在东亭中度过的时光以及他心中想象的“佳客”与“美人”的场景。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展现出作者对美好时光和理想人物的向往与追求。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详细解释:
1. **东亭尽日坐, 谁伴寂寥身**
这句诗描绘了白居易在东亭度过整个白天的情景。在这里,“东亭”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点,可能是白居易居住或工作的某个园林或住宅中的一部分。他独自坐在这里,没有同伴陪伴,所以用“寂寥身”来形容他的孤独感。
2. **绿桂为佳客, 红蕉当美人**
“绿桂”和“红蕉”是两种植物的名称,这里的“佳客”和“美人”是比喻性的用词,用来形容白居易心中的理想人物或美好事物。他将绿桂视为贵宾,将红蕉视为美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孤独中寻求陪伴与美的追求。
3. **笑言虽不接, 情状似相亲**
虽然实际中没有与绿桂或红蕉进行对话,但这两种植物在他心中唤起了亲密的感觉。这里的“情状似相亲”意味着即使现实中的交往不存在,但他在精神上与这些美好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亲近感。
4. **不作悠悠想, 如何度晚春**
这句诗反映了作者思考如何度过春天的最后时光,希望不虚度光阴。在这里,“悠悠想”可能指的是他对过去或未来的忧虑或迷茫,他似乎在反思如何使这美好的季节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孤独中的内心世界探索,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白居易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古诗词赏析:
《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不仅展现了画作的美丽与作者的内心情感,还隐含了对友情、自然与季节变迁的深刻思考。
### 题目解析
标题“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明确了主题为一幅描绘木莲花的画作,而“寄元郎中”则表明了这幅画作是诗人写给元郎中的,从而暗示了诗中的情感寄托。这种标题结构常见于古诗词中,通过描绘物品(在这里是画作)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与他人的关系。
### 诗句分析
1. **“东亭尽日坐,谁伴寂寥身”**:开篇即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氛围,诗人独坐东亭,无人陪伴,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孤寂感。这种孤寂并非绝望,而是一种深刻而静谧的思考。
2. **“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这里用“绿桂”比喻绿叶繁茂的桂花树,作为“佳客”,意味着虽无言,却以其独特的美丽和香气,给寂静的环境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而“红蕉”则以鲜明的色彩和形态,象征着充满活力的美人,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通过对比,诗人强调了自然之美在孤独时刻的陪伴作用。
3. **“笑言虽不接,情状似相亲”**:诗人虽然没有与画中之物直接交流,但通过画面感受到的“情状”仿佛在传达友好和亲近。这种虚拟的交流展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超越物质的深刻连接。
4. **“不作悠悠想,如何度晚春”**:诗的最后,诗人没有用传统的方式感慨时光的流逝,而是以“如何度晚春”提出了一个疑问。这不仅仅是对季节变化的自然现象的思考,更蕴含了对人生时光如何度过、如何在孤独中寻找意义的深层追问。
### 总结
白居易的这首诗通过对一幅画作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力量,也深刻表达了个人在孤独时刻对友情、自然与时间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层次,使得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和深刻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