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ú zhī cí sì shǒu
竹枝词四首
lǎo qù jīn huái cháng huò luò bìng lái xū bìn zhuǎn cāng làng |
老去襟怀常濩落 病来须鬓转苍浪 |
xīn huī bù jí lú zhōng huǒ bìn xuě duō yú qì xià shuāng |
心灰不及炉中火 鬓雪多于砌下霜 |
sān xiá nán bīn chéng zuì yuǎn yī nián dōng zhì yè piān zhǎng |
三峡南宾城最远 一年冬至夜偏长 |
jīn xiāo shǐ jué fáng lóng lěng zuò suǒ hán yī tuō mèng guāng |
今宵始觉房栊冷 坐索寒衣托孟光 |
《竹枝词四首》古诗词释义:
### 竹枝词四首
**第一首**
#### 诗词原文: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 解释: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变得旷达而淡泊。"老去襟怀"指诗人已进入老年,"常濩落"形容其心态超脱、不拘小节,"病来须鬓转苍浪"则说明在生病之后,他更加重视岁月的流转,鬓发逐渐斑白,形象地表现了时光的流逝和个人的衰老。
### 第二首
#### 诗词原文: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 解释:
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感慨和内心的平静。"心灰不及炉中火"比喻诗人的心境如同炉中的火焰,已经熄灭,无复往日的激情和热情。"鬓雪多于砌下霜"用秋天霜白和冬天白发作比,形容诗人鬓发苍苍,与院墙下霜雪的白相似,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年老的外貌特征。
### 第三首
#### 诗词原文: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 解释:
这一首描写了诗人对地点(南宾城,即今重庆市奉节县)的描绘,以及对时间(冬至之夜)的感怀。"三峡南宾城最远"写出了诗人对南宾城地理位置的描述,该地位于长江三峡的南部,偏僻偏远。"一年冬至夜偏长"则点明了冬至之夜的特殊性,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独特感受。
### 第四首
#### 诗词原文: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 解释:
最后一首诗词通过描述诗人对寒冷的感知,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今宵始觉房栊冷"意味着诗人此时才感到房间开始变得冷了,隐含着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境遇的变化。"坐索寒衣托孟光"则是说诗人坐着寻找寒衣,仿佛是向古代贤妻孟光求取帮助,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关注和对传统美德的向往,同时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通过这四首诗词,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对衰老、疾病、时间和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其在诗句中流露出的淡泊、平静和对传统美德的向往。
《竹枝词四首》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竹枝词四首》以抒情的方式展现了老年的孤独、病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每一首诗虽然独立,却共同构建了一幅老年的孤独画卷。
第一首诗描绘了老年的身心状态:“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濩落”形容心绪不宁,孤苦无依;“苍浪”形容鬓发因病而变白。这两句通过直观的生理变化,反映了诗人的老年孤寂与病痛。
第二首诗则深入探讨了内心的沉静与外界的现实:“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心灰”是心灵的冷淡、消沉;“炉中火”代表内心的温暖和生命力。而“鬓雪”与“砌下霜”都是自然界的景象,前者比喻诗人年老的白发,后者比喻岁月的流逝。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冷寂与外界的冷漠。
第三首诗则着眼于特定的环境与节气:“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三峡南宾城”为地理位置的描述,强调了作者所处之地的偏远;“冬至夜”作为时间的节点,暗示着季节的变换和岁月的更迭。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地理上的偏远和时间上的漫长,也暗含了对孤独生活的无奈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最后一首诗则描绘了诗人对寒冷环境的直接感受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房栊冷”是对寒冷环境的直接感受,而“坐索寒衣”则是对生活物质需求的直接表达。“孟光”是古代故事中的贤妻,这里借以比喻给予帮助的人。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实际需要,也表达了在老病孤独中寻求帮助的愿望。
整体来看,这四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老年、疾病、孤独与时间流逝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生活的实际关注,也有对内心世界深沉的探索,读来令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