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 zhì
春至
zhàng dì fēng shuāng zǎo wēn tiān qì hòu cuī |
瘴地风霜早 温天气候催 |
qióng dōng bú jiàn xuě zhēng yuè yǐ wén léi |
穷冬不见雪 正月已闻雷 |
zhèn zhé chóng shé chū jīng kū cǎo mù kāi |
震蛰虫蛇出 惊枯草木开 |
kōng yú kè fāng cùn yī jiù shì hán huī |
空馀客方寸 依旧似寒灰 |
《春至》古诗词释义:
### 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疾苦的作品著称。他的《春至》一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隐晦批评。
**1. 瘴地风霜早, 温天气候催,**
- **瘴地**,指热带地区因湿热条件形成的病害多发区。这句描述了热带地区气候的特征:风霜(指寒冷的天气)来得早,而气温却异常高,即四季分明的现象少见,反而呈现出独特的温暖气候。
**2. 穷冬不见雪, 正月已闻雷,**
- **穷冬**,指深冬时节。这句说明在深冬时节,通常应该见到的雪却未能出现,紧接着在正月(农历一月)时已经听到了雷声,显示了气候异常的特征。
**3. 震蛰虫蛇出, 惊枯草木开,**
- **震蛰虫蛇出**,指冬眠的虫蛇等动物开始苏醒活动。这说明气候变暖,打破了季节的常规。
**4. 空馀客方寸, 依旧似寒灰,**
- **空馀客方寸**,这里“客”可以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泛指。诗人感到自己的心境,似乎与外界的温度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依旧似寒灰**,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冷静与淡然,仿佛在极端的气候变化中,心灵仍然保持着一种不变的冷静与深度思考的状态。
### 总体解读
整首诗通过描绘异常的气候现象,反映出白居易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关注。在大自然的季节循环被打破的背景下,诗人或许在隐喻社会的某种不正常状态,比如道德、秩序的缺失。同时,诗中表达的“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则是对个体心灵深处保持独立思考与道德坚守的呼吁。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绘,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春至》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春至》这首诗,充满了对春天特有的季节变换的敏锐感受,以及作者对自然现象与人类心境的深入思考。以下是对其赏析:
### 1. 开篇描写环境特点
诗的开头通过“瘴地风霜早, 温天气候催”描绘了作者身处的地方,这里可能指的是气候较为湿润、多雨的南方地区。这样的环境特点,预示了与北方春季不同的气候特点——虽然已经进入了春天,但仍然会感受到比北方早来的寒冷与风霜。这不仅反映了环境的特殊性,也暗示了作者可能身处远离家乡或较为偏远的地方。
### 2. 描述春季的自然现象
“穷冬不见雪, 正月已闻雷”这两句诗,鲜明地对比了南方春天与北方春天的不同。在北方,正月可能还会见到雪花飘落,但在作者描述的南方,早春时分已经能听到雷声。这一对比不仅体现了地域气候的差异,也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
### 3. 描述春季对生物的影响
“震蛰虫蛇出, 惊枯草木开”生动描绘了春天来临时,自然界中的生物活动。虫蛇从冬眠中醒来,草木开始绽放,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活力与生机,也暗示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新生。
### 4. 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
“空馀客方寸, 依旧似寒灰”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面对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时,内心的复杂情绪。在春天的新生与活力中,作者似乎感受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冷漠与平静,仿佛如寒灰一般,没有了情感的波动。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也流露出在面对外界变化时,内心保持的一种稳定与平静的态度。
### 结论
白居易的《春至》通过对春天自然现象的描绘,以及对个人心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洞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对比手法,不仅突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映射了人类情感与自然界之间的微妙联系,传递出一种既赞叹又反省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