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sān yuè sān rì

三月三日

作者:白居易 
fēng guāng yān huǒ qīng míng rì     gē kū bēi huān chéng shì jiān
风光烟火清明日   歌哭悲欢城市间
hé shì bù suí dōng luò shuǐ     shuí jiā yòu zàng běi máng shān
何事不随东洛水   谁家又葬北邙山
zhōng qiáo chē mǎ zhǎng wú yǐ     xià dù zhōu háng yì bù xián
中桥车马长无已   下渡舟航亦不闲
zhǒng mù lěi lěi rén rǎo rǎo     liáo dōng chàng wàng hè fēi hái
冢墓累累人扰扰   辽东怅望鹤飞还

《三月三日》古诗词释义:

这首《三月三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清明节情景的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反映了当时社会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和对生命、死亡的哲学思考。以下是对每句诗的逐段解释:

1.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清明日是一个春光明媚、烟雾缭绕的日子,家家户户在这一天祭扫祖先墓地,既有欢乐的歌声也有哀伤的哭泣,城市中充满了各色人等的悲喜之情。

2.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诗人以东洛水和北邙山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人生如流水般无常,而死亡却是一个不可逃脱的宿命。无论是何种事情,都像是东洛水一样缓缓流过,不能停留。同时,又暗示了人们对逝去的亲人进行悼念和埋葬的普遍现象。

3.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中桥上车水马龙,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祭祀祖先或进行扫墓活动,船只在渡口也是繁忙不断,展现了人们为纪念逝去亲人所进行的虔诚与忙碌。

4.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诗中的“冢墓累累”形象地描绘了墓地的场景,到处都是堆积的坟墓,人们忙于祭拜,既表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最后的“辽东怅望鹤飞还”,可能蕴含了诗人对远方故乡亲人或亡灵的怀念,表达了人们在清明时节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无尽感慨。

整首诗通过清明节这一特定节日,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家庭与家族的情感联系,以及生命与时间的无常。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生命的深深敬畏和对家人情感的深刻怀念,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

《三月三日》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三月三日》是一首描绘了古代中国清明时节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以及人们情感状态的诗篇。这首诗通过对比清明日的“风光烟火”与“歌哭悲欢”,展现了节日中既有对生命的庆祝,也有对逝者的哀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清明时节的景象**:“风光烟火清明日, 歌哭悲欢城市间”,开篇即描绘了清明节日的景象。清明时节,万物复苏,风景如画,而人间却伴随着祭祀逝者、表达哀思的“歌哭悲欢”。这种对比体现了清明节不仅是祭祖的日子,也是对生者和逝者情感的交织。

2. **历史的变迁与生命的流逝**:“何事不随东洛水, 谁家又葬北邙山”,诗句中,东洛水和北邙山象征着历史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北邙山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历史上的葬地之一,这里的“谁家又葬北邙山”体现了生命终会归于尘土,历史长河中个体的生命故事不断更迭。

3. **社会生活的繁华与喧嚣**:“中桥车马长无已, 下渡舟航亦不闲”,诗中描绘了中桥和渡口的繁忙景象,人们络绎不绝的车马与舟航反映了清明时节人们来往祭扫的热闹场景,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繁荣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4. **对生命的思考与哀悼**:“冢墓累累人扰扰, 辽东怅望鹤飞还”,诗的末尾,对墓地中墓碑林立的景象进行了描绘,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深沉思考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辽东怅望鹤飞还,可能寓意着远方亲人对逝者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之,这首《三月三日》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清明节作为祭祀与庆祝并存的节日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对生命、历史、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