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á zhōu mín
答州民
lóng chāng sì dǐ kāi shān lù bā zi tái qián zhǒng liǔ lín |
龙昌寺底开山路 巴子台前种柳林 |
guān zhí jiā xiāng dōu wàng què shuí rén huì dé shǐ jūn xīn |
官职家乡都忘却 谁人会得使君心 |
《答州民》古诗词释义:
### 逐段解释诗词意思:
#### 作者:白居易
#### 标题:答州民
**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 白居易在龙昌寺附近开辟了一条新的山路,在巴子台的前面种上了柳树。这两句描绘了他亲自参与地方建设的情景,展现出他对改善当地环境的投入和热情。
**官职家乡都忘却,谁人会得使君心:** “官职家乡都忘却”,这句话表达的是白居易全身心投入到为官与治理地方的工作中,已经不关心个人的官职和故乡的事物,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治理州县和改善民生上。这反映出他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民众的深厚情感。最后一句“谁人会得使君心”,是说这样的奉献和热情,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表达了白居易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肯定,以及对认同和支持他的人的期待。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白居易对自己治理州县,致力于改善民生、美化环境以及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自我阐述和情感表达。通过开路、植树这样的具体行为,反映出他对当地发展和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
《答州民》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答州民》是一首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诗歌,通过对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的描绘,以及官职与家乡的遗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为官一方的责任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场景营造**:首句“龙昌寺底开山路”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的场景,山路上的开辟象征着诗人对地方发展的关注和对民众生活的改善。龙昌寺作为佛教圣地,也意味着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双重关怀。巴子台前种柳林,柳树常绿常新,既渲染了自然的美景,也寓意着生机与希望。
2. **情感流露**:诗人提到“官职家乡都忘却”,这既是对自身官场生活的淡泊态度的体现,也是对家乡、对人民的深厚情感的直接表达。将官职与家乡置于对比之中,强调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与对民众的关怀超越了个人官职的得失。
3. **社会责任**:诗人不仅关注自然景观的建设,更强调了社会责任感。通过“谁人会得使君心”,诗人表达了对自身工作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理解,也希望自己的心能够被民众所感知。这种愿望体现了他作为官员,不仅要有行动,更要有与民众心灵相通的愿望。
4. **哲学思考**:诗歌背后透露出的是一种对官民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通过开山路、种柳林这样的具体行动,诗人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为民谋利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答州民》不仅是一首对家乡、对自然的赞美诗,更是一首富含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诗歌,通过描绘具体场景和表达深刻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官民关系的理想化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