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án chūn qū ( jìn zhōng kǒu hào )
残春曲(禁中口号)
cháo zēng yīng bǎi zhuàn yè dù yàn shuāng qī |
朝憎莺百啭 夜妒燕双栖 |
bù guàn jīng chūn bié shuí zhī dào xiǎo tí |
不惯经春别 谁知到晓啼 |
zhū bó lóng hán yuè shā chuāng bèi xiǎo dēng |
珠箔笼寒月 纱窗背晓灯 |
yè lái jīn shàng lèi yí bàn shì chūn bīng |
夜来巾上泪 一半是春冰 |
guān shān zhēng shù yuǎn guī gé bié lí nán |
关山征戍远 闺阁别离难 |
kǔ zhàn yīng qiáo cuì hán yī bú yào kuān |
苦战应憔悴 寒衣不要宽 |
《残春曲(禁中口号)》古诗词释义:
《残春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性在春末夏初时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下面是对诗句逐段解释:
1. **朝憎莺百啭, 夜妒燕双栖, 不惯经春别, 谁知到晓啼**:
- **朝憎莺百啭**:早晨,对黄莺的百般鸣叫感到憎厌。这里借以表达对春光的无奈和爱人的不在身旁。
- **夜妒燕双栖**:夜晚,嫉妒燕子双飞的场景。表达了在爱人离开后,孤独与寂寞的情绪。
- **不惯经春别**:不习惯于春天的别离。这句话强调了季节更替带来的离别感,进一步深化了思念的情感。
- **谁知到晓啼**:又有谁知道,我彻夜哀啼。通过描述彻夜不眠的哭泣,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因思念而产生的痛苦。
2. **珠箔笼寒月, 纱窗背晓灯**:
- **珠箔笼寒月**:珠帘遮挡着寒冷的月光,暗示室内环境的阴冷,也象征着主人公内心的孤独。
- **纱窗背晓灯**:纱制的窗户后面,光线微弱的灯火已近破晓。这样的描绘,既有对离人归期的期盼,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等待的漫长。
3. **夜来巾上泪, 一半是春冰**:
- **夜来巾上泪**:夜晚,泪水打湿了头巾。通过具体的物品,将看不见的泪水具象化,表达了情感的浓烈。
- **一半是春冰**:眼泪中一半是春日的温暖,一半是内心的冰凉。这一句将情感的复杂性展现出来,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现实离别的痛苦。
4. **关山征戍远, 闺阁别离难**:
- **关山征戍远**:关隘山岭之间,征人远行,难以相聚。这里表达了对远行在外、无法团聚的恋人的思念。
- **闺阁别离难**:闺房之内,因离别而产生的愁苦难以言喻。这句话强调了女子在家中独自面对的孤独与苦楚。
5. **苦战应憔悴, 寒衣不要宽**:
- **苦战应憔悴**:形容爱人因辛劳战斗而变得憔悴。这一句既是对战场上的丈夫的担忧,也是对离别带来的情感压力的描述。
- **寒衣不要宽**:不要让因思念而产生的寒冷加剧,暗示了对爱人健康与安全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对爱人的思念与关怀。
全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古代女性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因季节更替和离别所带来的痛苦与期待。
《残春曲(禁中口号)》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残春曲》(禁中口号)是一首深沉而情感丰富的诗歌,通过对春天即将逝去的哀愁和对远征戍边丈夫的深切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和对爱情的深沉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情感层次丰富**:诗中通过“朝憎莺百啭,夜妒燕双栖”两句,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春天的复杂情感。对莺鸟的憎恶和对燕子的嫉妒,实际上是对自身孤独和无人相伴的深切感伤,这反映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2. **细腻的心理描绘**:“不惯经春别,谁知到晓啼”展现了主人公对春天别离的难以适应,以及对这一别离持续的思念,到天明还在哭泣。这种细腻的心理描绘,让人感受到主人公情感的强烈和持久,同时也体现了对爱的深刻理解。
3. **环境的营造**:“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描绘了一幅寂静、凄美的夜晚景象。珠帘在寒月的照耀下,纱窗背对着已经熄灭的灯光,营造出一种孤寂、哀愁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4. **细节的精心安排**:“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这句通过描写巾上的泪水,暗示了主人公不仅是在物理上的泪水,还有心灵上的冰凉。春冰象征着情感的脆弱和易碎,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痛苦的深刻性。
5. **主题的升华**:“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揭示了主人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即丈夫远征边关,不能团聚的痛苦。这是对更广泛的社会现实的反思,触及了战乱年代家庭分离的普遍性问题。
6. **结尾的深意**:“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这一句既是对战争艰苦的描述,也是对主人公内心坚韧的肯定。不要宽寒衣,似乎是在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坚强和对丈夫的支持,尽管外界环境严酷。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残春曲》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还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展现了诗人对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