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í ēn sì yǒu gǎn ( shí biāo zhí chū shì , jū jìng fāng bìng )
慈恩寺有感(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yǎn kàn guò bàn bǎi zǎo wǎn sǎo yán fēi |
眼看过半百 早晚扫岩扉 |
bái shǒu shuí néng zhù qīng shān zì bù guī |
白首谁能住 青山自不归 |
bǎi qiān wàn jié zhàng sì shí jiǔ nián fēi |
百千万劫障 四十九年非 |
huì nǐ chōu shēn qù dāng fēng dǒu sǒu yī |
会拟抽身去 当风斗擞衣 |
《慈恩寺有感(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古诗词释义:
《慈恩寺有感》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归隐的思考。全诗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下是逐段解释:
1. **眼看过半百,早晚扫岩扉,白首谁能住,青山自不归,百千万劫障,四十九年非**。
- **眼看过半百**: 意为已度过半生,形容年岁已高。
- **早晚扫岩扉**: 指早晚有一天要扫开归隐处的门户,暗示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 **白首谁能住**: 意为谁能一直活到白头,强调人生短暂。
- **青山自不归**: 意为青山自己不会回来,既是对自然界的描述,也是对人生不能永远留驻的感慨。
- **百千万劫障, 四十九年非**: “百千万劫障”指的是无数的障碍、困难,体现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常。“四十九年非”则表明作者认为自己在这四十九年间所做的事,其实并非真正的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事情,体现了对人生意义的反思。
2. **会拟抽身去, 当风斗擞衣**。
- **会拟抽身去**: 意为终会有一天抽身离去,即归隐,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归隐生活的向往。
- **当风斗擞衣**: 形容在风中抖动衣衫,自由自在的样子。通过这一动作表达了对自由、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慈恩寺有感(时杓直初逝,居敬方病)》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慈恩寺有感》是一首深沉而感慨颇深的诗作,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死、命运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与情感**:诗的主题是对于人生的短暂、无常和归宿的思考,尤其是对于死亡的无奈接受与对自由的渴望。通过“眼看过半百”(人生已经度过大半),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作者对于“早晚扫岩扉”的愿望,暗示了对结束(死亡)的接受和对归宿的渴望。
2. **对比与象征**:诗中通过“白首谁能住”与“青山自不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表达了对人生老去、最终无法停留的无奈,后者则以自然界的青山象征生命的永恒与不变,暗示了人生与自然的对比,以及对于生命永存与人世短暂的思考。
3. **哲学思考**:“百千万劫障”暗示了命运的不可抗力和人生的种种束缚,而“四十九年非”则可能表达了对过去时间的反思与质疑,可能包含了对人生选择、努力与结果之间关系的思考。这里也有可能是对佛教中关于生死轮回和苦海无边的思考。
4. **个人愿望与自由**:“会拟抽身去,当风斗擞衣”表达了作者对于抽身离开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这里的“抽身去”可能既是对物质世界的解脱,也是对精神束缚的超越,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体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5. **艺术手法**: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鲜明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营造了深邃的意境,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本质、存在意义的思考。白居易擅长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抒发大道理,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诗歌的这一特点。
总之,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更广泛人生议题的深思。它展现了白居易对于生命、死亡、自由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独特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