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hán shì láng tí yáng shě rén lín chí jiàn jì
和韩侍郎题杨舍人林池见寄
jìn jiàn tóu tuó bàn yún shī lǎo gèng yōng |
近见头陀伴 云师老更慵 |
xìng líng xián shì hè yán zhuàng gǔ yú sōng |
性灵闲似鹤 颜状古于松 |
shān lǐ yóu nán mì rén jiān qǐ yì féng |
山里犹难觅 人间岂易逢 |
réng wén yí zhù chù tài bái zuì gāo fēng |
仍闻移住处 太白最高峰 |
《和韩侍郎题杨舍人林池见寄》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和韩侍郎题杨舍人林池见寄》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和诗,标题中的“和”字表明这首诗是应和他人作品所写,表达了诗人对杨舍人的怀念、敬仰之情,以及对杨舍人生活环境的赞美。以下是逐段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 首句
**近见头陀伴,云师老更慵,**
头陀伴,指的是修行者,特指剃度出家、持严格戒律、身体力行佛家戒律的僧人。云师,此处指杨舍人,这里的“云师”可能也暗含了佛教中的意思,喻指杨舍人像云一样飘逸、高洁。"老更慵"暗示了杨舍人年龄大了,但依然保持了平和、慵懒但不懒惰的修行状态,精神上依然充满活力。
### 中间两句
**性灵闲似鹤,颜状古于松,**
“性灵闲似鹤”,通过类比,表现了杨舍人性格精神的悠闲、自由,如同白鹤一样在天空中自在飞翔。鹤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超脱的形象,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暗示杨舍人内心纯净,不染尘嚣。
“颜状古于松”,用松树的坚韧、长久不衰来形容杨舍人的外貌与气质。松树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毅、长寿,将这样的品质用在杨舍人身上,体现了对他的敬仰与赞美。
### 后两句
**山里犹难觅,人间岂易逢,**
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杨舍人的赞叹和怀念。"山里犹难觅",意思是即便在深山之中,也难以找到像杨舍人这样高洁、精神闲逸的人,强调了杨舍人的独特与珍贵。"人间岂易逢",则表达了即使是在人世间,也很难再遇到像杨舍人一样如此卓越的人物,进一步突出了杨舍人的不可多得。
### 最后一句
**仍闻移住处,太白最高峰,**
最后一句提到了杨舍人的新居所在,是“太白最高峰”。太白,即太白山,在中国被视为名山大川,用于此处,既体现了对杨舍人新居环境的推崇,也暗含了对杨舍人离去的不舍和对新居位置的羡慕。太白最高峰,意味着这个地方自然环境独特,也是对杨舍人生活品质的一种赞美。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杨舍人性格、外貌、生活境遇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杨舍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杨舍人生活环境的赞美和对杨舍人离去的不舍。
《和韩侍郎题杨舍人林池见寄》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和韩侍郎题杨舍人林池见寄》通过描绘杨舍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环境,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力,展现了一幅高雅、清逸的画面。全诗不仅赞美了杨舍人的精神风骨,也透露出作者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憧憬。
首句“近见头陀伴,云师老更慵”点明了杨舍人的生活方式,暗示他如同头陀般清心寡欲,同时也在生活态度上更显得悠然自得,显示出他的平静与淡泊。
接着,“性灵闲似鹤,颜状古于松”用“鹤”和“松”来比喻杨舍人的精神和外貌。鹤在文学中常被视为高洁、自由的象征,而古松则代表着坚韧不拔、岁月历练下的沉稳与尊严。这里通过“性灵”与“颜状”的对应,不仅描述了杨舍人的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形象,也传达出作者对其高尚人格的敬佩与向往。
“山里犹难觅,人间岂易逢”两句话则表达了对杨舍人这种生活方式和人格特质的珍视,以及对这样人物难以寻觅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当代社会中难以找到如此纯净心灵的深切惋惜。
最后,“仍闻移住处,太白最高峰”用“太白”这一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地名,进一步烘托了杨舍人生活的环境之高雅,仿佛是远离尘嚣、通往心灵深处的象征。这样的描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也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塑造了一个高洁、淡泊、清逸的杨舍人形象,也流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与高雅品格的向往,充满了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