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bǎn qiáo lù

板桥路

作者:白居易 
shuí jiā sī fù qiū dǎo bó     yuè kǔ fēng qī zhēn chǔ bēi
谁家思妇秋捣帛   月苦风凄砧杵悲
bā yuè jiǔ yuè zhèng cháng yè     qiān shēng wàn shēng wú le shí
八月九月正长夜   千声万声无了时
yīng dào tiān míng tóu jǐn bái     yī shēng tiān dé yī jīng sī
应到天明头尽白   一声添得一茎丝

《板桥路》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板桥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描述了一位思妇在秋夜中捣洗衣物的场景,以及她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下面逐段解释这首诗的含义:

### 第一、二句:
**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
这一句描述了一个秋天的夜晚,一位思妇正在敲打衣物,以去除污渍。这里的“捣帛”指的是将衣物浸湿后,用杵棒在石板或木板上捣打,以去除衣物上的污垢。诗句中“月苦风凄”形象地描绘了秋天夜晚的凄凉景象,通过“砧杵悲”(捣衣棒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悲伤)传递出思妇内心的哀愁与孤独。

### 第三、四句:
**八月九月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
这两句说明时间的漫长,特别是秋天的夜晚显得格外长。在这里,捣衣的声音被比喻为无休无止的哭泣,将看不见的思念之情化为听得见的声音,强调了思妇对远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哀愁。

### 第五、六句: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这两句是诗的高潮,表达思妇因思念而一夜未眠,直到天明,头上已增添了许多白发。而“一声添得一茎丝”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每一声捣衣声都使思妇的心中增添了一份哀愁,以此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思念的加深。

### 总结:
《板桥路》通过描述一位思妇在秋夜中的劳作,以及她内心的孤寂和思念,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女性生活的一角。这首诗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使得诗歌具有了深沉的情感力量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板桥路》古诗词赏析:

这首《板桥路》以极富情感的文字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秋夜之中独自捣衣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展现出了古代女性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赏析:**

1. **场景的设定**:首句“谁家思妇秋捣帛”直接引入了诗歌的主题,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一个特定的家庭,一位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在“秋”这个季节里,她正在捣洗衣物,这个动作不仅是家务的一部分,更是她情感表达的载体。

2. **情感的渲染**:“月苦风凄砧杵悲”这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月”和“风”赋予了人的特质,使得自然景象也成为了情感的载体。月色的凄苦与秋风的悲凉,不仅渲染了夜晚的氛围,更深刻地反映了思妇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3. **时间的延伸**:“八月九月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描绘了一段持续的时间长河,暗示了思妇内心的思绪绵长不绝,仿佛夜无尽、思无穷。这样的时间感强调了思念的深沉与持久,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4. **情感的累积**:“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是全诗情感的高潮。通过描述夜以继日的思念最终让头发变白,与开头“思妇秋捣帛”形成呼应,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更凸显了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深,直到身心俱疲。同时,每一声捣衣声都是对亲人的召唤,每一声都是对远方的牵挂,每一声都增添了一根白发,这种情感的累积是如此强烈,令人动容。

**综上所述**,《板桥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古代女性面对离别和思念时的坚韧与深情。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触及了普遍的人性,使读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情感的共鸣,从而领略到诗歌的深邃与力量。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