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īng yè zhēng yǒu gǎn
听夜筝有感
jīn qián mǎi dé mǔ dān zāi hé chǔ cí cóng bié zhǔ lái |
金钱买得牡丹栽 何处辞丛别主来 |
hóng fāng kān xī hái kān hèn bǎi chù yí jiāng bǎi chù kāi |
红芳堪惜还堪恨 百处移将百处开 |
《听夜筝有感》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听夜筝有感》是一首通过听音乐来引申思考的诗,以夜筝的演奏为比喻,探索人生、命运和价值观的深刻主题。全诗四句,字数不等,但内容紧密相连,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浮华与内心静寂的对比思考。下面逐句解释诗意:
1. **金钱买得牡丹栽, 何处辞丛别主来, 红芳堪惜还堪恨, 百处移将百处开。**
- **金钱买得牡丹栽**:诗句的开头,以“牡丹”象征着高贵、繁华与美丽,比喻生活中人们追求的富贵荣华,如同金钱所能购买的珍贵物品一样。这里的“栽”字暗含了这一美好事物的拥有与占有。
- **何处辞丛别主来**:接着,“辞丛”象征着事物的所属和环境,这里的“别主”则暗示着事物或人才的迁移、改变所属。这一句通过询问“从哪里离开原来的环境”,表达了对事物或人才迁移背后原因的思考,暗示了繁华背后的不稳定性。
- **红芳堪惜还堪恨**:这里的“红芳”指的同样是美好事物,但加入了“堪惜”(值得珍惜)和“堪恨”(值得憎恨)的情感色彩,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美好事物既能带来喜悦,也可能带来遗憾的情感复杂性。这既是对“牡丹”之美的赞叹,也是对其命运变化的无奈和反思。
- **百处移将百处开**:最后一句“百处移将百处开”,通过重复“百处”来强调迁移的广泛性和频繁性,即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美好事物(或才华、人才)都能绽放光芒。这句话用象征的手法,反映了世间万物都有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也暗含了对个人或集体在面对命运变化时坚韧不拔、积极适应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夜筝的描写和对牡丹的比喻,揭示了人生中的美好和变化,以及在变化中的坚守和适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听夜筝有感》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听夜筝有感》虽主要涉及听筝的感慨,但从题面提供的诗句“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来看,其内容似乎更多是借物抒情,以牡丹花的形象来寄托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慨。
1. **金钱买得牡丹栽**:首句“金钱买得牡丹栽”不仅描绘了一幅富贵人家赏玩花卉的场景,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其价值自是不菲,通过“金钱”这一词语,暗示了赏花者对美的追求和投入。
2. **何处辞丛别主来**:这一句似乎在描述一朵牡丹从一处花丛被移栽到另一处的过程。这里的“辞丛”暗含了与旧主人的告别,而“别主”则强调了物是人非的变迁感。牡丹被“移将百处开”,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换,也是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一种隐喻。
3. **红芳堪惜还堪恨**:这里的“红芳”既是牡丹的代称,也象征着美好与繁华。前半句“堪惜”表达了对牡丹美丽之美的欣赏与惋惜,后半句“堪恨”则可能暗含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与愤恨。这是诗人对于短暂美好的时光与生命易逝的感慨,反映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无常的忧思。
4. **百处移将百处开**:最后两句是对整首诗情感的总结。牡丹不论被移栽到何处,都能开出美丽的花朵,这既是对牡丹生命力顽强的赞美,也是对诗人心中坚守美好、追求美好、即使环境变化也不忘展现自己光彩的意志的体现。通过这种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应该保持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牡丹的移栽和绽放为线索,巧妙地融入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坚韧不屈精神的颂扬。通过对牡丹这一意象的细腻描绘,白居易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象的场景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情感和存在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