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là hòu suì qián yù jǐng yǒng yì

腊后岁前遇景咏意

作者:白居易 
bàn zuì xián xíng hú àn dōng     mǎ biān qiāo dèng pèi lóng cōng
半醉闲行湖岸东   马鞭敲镫辔珑璁
wàn zhū sōng shù qīng shān shàng     shí lǐ shā dī míng yuè zhōng
万株松树青山上   十里沙堤明月中
lóu jiǎo jiàn yí dāng lù yǐng     cháo tóu yù guò mǎn jiāng fēng
楼角渐移当路影   潮头欲过满江风
guī lái wèi fàng shēng gē sàn     huà jǐ mén kāi là zhú hóng
归来未放笙歌散   画戟门开蜡烛红

《腊后岁前遇景咏意》古诗词释义:

《腊后岁前遇景咏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半醉闲行湖岸东**:诗人在湖边散步,酒意微醺,悠闲自在。这里的“湖岸东”指的是湖边的东方,可以是日出的方向,也可以是诗人的行走方向。

2. **马鞭敲镫辔珑璁**:诗人骑马行走,马鞭敲打马镫,发出叮咚的声音。"珑璁"在这里形容声音清脆悦耳,体现了环境的宁静与诗人的愉悦心情。

3. **万株松树青山上**:诗人所见的是山上成千上万株的松树,苍翠欲滴,点缀在青山之巅。这里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自然之美的景象。

4. **十里沙堤明月中**:十里长的沙堤上,一轮明月高悬,月光如水,洒在沙堤上,映照出一片银白的世界。此句描绘了月夜沙堤的宁静与美丽。

5. **楼角渐移当路影**:随着天色渐暗,楼角的影子逐渐投射到道路上,给人一种时间流逝、光影交错的感觉。这里通过影子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动。

6. **潮头欲过满江风**:江面的潮水即将退去,带来了满江的清风。潮水与风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现象,也可能是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慨。

7. **归来未放笙歌散**:诗人虽已回到家中,但宴席上的笙歌声并未停止,依旧热闹欢腾。这里表达了一种虽归家仍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情感。

8. **画戟门开蜡烛红**:诗人家中的大门打开,红烛映照着画戟(古代贵族的武器,用作门饰)的光芒。这句描绘了家中节日的喜庆氛围和华丽景象,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庆祝。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节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通过时间的流动和景物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节日氛围的沉浸。

《腊后岁前遇景咏意》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腊后岁前遇景咏意》展现了诗人白居易在特定季节与环境下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闲适而略带豪放的个性。

**首句“半醉闲行湖岸东”**,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微醺、悠闲的状态,诗人似乎在湖边漫步,身心放松,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这种描述预示了整首诗将带有一种放松、愉悦的基调。

**“马鞭敲镫辔珑璁”**,通过具体的动作(敲打马鞭)描绘出行旅中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动作与马的节奏相协调的画面,增加了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面,马蹄轻快。

**“万株松树青山上”**,以“万株松树”形容数量之多,暗示了山林的茂盛,与“青山”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这样的景致给人以宁静而庄重的感觉。

**“十里沙堤明月中”**,通过“十里”强调了沙堤的长度,与“明月”并置,营造出一种开阔而清朗的夜晚景象,月光洒在沙堤上,仿佛为行人铺开一条银色的道路,增强了画面的美感和意境。

**“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描绘了日落时分或夜幕初降的情景,高楼的影子逐渐被拉长,预示着时间的流逝,同时江面的潮水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化或高潮,这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又预示着未来的变化。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收尾部分描绘了诗人归来后,家中响起的欢庆乐声和点亮的红烛,这一场景与前面的自然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人间的欢乐与热闹。红烛的“红”字,不仅色彩鲜明,也象征着温暖、喜庆和热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从自然中获取的平静与喜悦。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时间、变化的敏感感知,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细致描绘,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