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èng hé lǐ dài fū tí xīn shī èr shǒu gè liù yùn 。 wàng quán tíng
奉和李大夫题新诗二首各六韵。忘筌亭
jī yǐng rén qióng dú péng hú lù zǔ nàn |
箕颍人穷独 蓬壶路阻难 |
hé rú jiān lì yǐn fù dé shì jī pān |
何如兼吏隐 复得事跻攀 |
yán shù luó jiē xià jiāng yún zhù dòng jiān |
岩树罗阶下 江云贮栋间 |
shì yí tiān mù shí yí rù wǔ qiū shān |
似移天目石 疑入武丘山 |
qīng jǐng tú kān shǎng huáng ēn kěn fàng xián |
清景徒堪赏 皇恩肯放闲 |
yáo zhī xīng wèi zú jí bèi zhào zhēng hái |
遥知兴未足 即被诏征还 |
《奉和李大夫题新诗二首各六韵。忘筌亭》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隐逸与官职相结合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与内心的矛盾,同时流露出对公务缠身、不得尽享山水之乐的遗憾,以及对皇帝召唤的欣然接受。下面是逐段解释:
### 前四句:“箕颍人穷独,蓬壶路阻难,何如兼吏隐,复得事跻攀”
- **箕颍人穷独**:“箕颍”指的是古代的隐士箕子和颍考叔,这里象征了古代的隐士。“穷独”意为孤陋寡闻,这里暗示了作者对古代隐士孤高独行的生活状态的羡慕。
- **蓬壶路阻难**:“蓬壶”是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比喻理想的隐居之地。表示通往仙境的路充满了困难与阻碍,暗含了作者虽然向往隐居,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
- **何如兼吏隐**:“吏隐”是指既能为官,又能隐居的双全状态。这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渴望:既希望为官,又渴望隐居。
- **复得事跻攀**:“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从事”,“跻攀”则是登高或提升的意思。整句表达希望既能为官,又能通过工作取得成就,就如同“登高望远”。
### 后四句:“岩树罗阶下,江云贮栋间,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清景徒堪赏,皇恩肯放闲,遥知兴未足,即被诏征还”
- **岩树罗阶下,江云贮栋间**:这两句描绘了景致,岩上的树木整齐地排列在台阶之下,江上的云彩像仓库一样储存在屋脊之间。展现了山水之间的美丽景色。
- **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这里运用了比喻和联想,将眼前的景致与著名的名山天目山和武丘山相比较,表达了对眼前景致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隐居地的向往。
- **清景徒堪赏,皇恩肯放闲**:意思是尽管眼前景色美好,但皇帝的召唤不容忽视。表达了对公务繁忙的无奈,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遥知兴未足,即被诏征还**:“遥知”表示作者虽然知道,但内心依然难以割舍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兴未足”表达了对当前官职生活的不满或期待更多。“即被诏征还”意味着皇帝的召唤,必须结束当前的闲适生活,返回公务之中。
《奉和李大夫题新诗二首各六韵。忘筌亭》古诗词赏析:
这首《奉和李大夫题新诗二首各六韵。忘筌亭》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作品展示了诗人在官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追求,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现实责任的考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开篇立意
诗的前两句“箕颍人穷独,蓬壶路阻难”采用了典故,暗示诗人的孤独与追求。箕和颍是指箕山和颍水,是中国古代高士伯夷和叔齐隐居的地方,意味着诗人在官场中的孤独与内心的追求。蓬壶则是传说中的仙岛,路难走象征着实现隐逸生活的困难,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两者兼得的渴望。
### 中间描绘
“何如兼吏隐,复得事跻攀”表明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的心态。他羡慕那些既能做官又能隐居的高士,既可以在官场有所作为,又能享受自然的宁静,表达了对这种理想生活的向往。
“岩树罗阶下,江云贮栋间”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场景。岩石上的树木仿佛排列在阶下,江上的云彩似乎在屋脊之间聚集,描绘出一种与世隔绝、超凡脱俗的自然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宁静。
“似移天目石,疑入武丘山”进一步渲染了这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意境。天目石和武丘山都是自然景观的象征,诗人的想象力丰富,将眼前的景象与著名自然景观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和画面感。
### 结尾抒怀
“清景徒堪赏,皇恩肯放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虽然他欣赏这种清净的美好,但在皇恩与官责面前,他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束缚,这种情绪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向往。
“遥知兴未足,即被诏征还”点明了诗人的最终命运,预示着他可能不得不放弃这种闲适的生活,返回官场继续他的责任与使命。结尾的这一转折,给人以深深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现实责任的无奈接受。
###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与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责任之间的矛盾。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和典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幅既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深沉哲理的画面。诗中既有对美的向往,也有对命运无奈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态度的多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