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àn lǐ sū zhōu shì nán ā wǔ shī , zì gǎn chéng yǒng
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
wǔ xià dēng tán nèi diàn shī shuǐ wèi xīn dì yù wèi yí |
五夏登坛内殿师 水为心地玉为仪 |
zhèng zhuàn jīn sù rú lái jì hé yòng qián táng tài shǒu shī |
正传金粟如来偈 何用钱唐太守诗 |
kǔ hǎi chū lái yīng yǒu lù líng shān bié hòu kě wú qī |
苦海出来应有路 灵山别后可无期 |
tā shēng mò wàng jīn zhāo huì xū bái tíng zhōng fǎ lè shí |
他生莫忘今朝会 虚白亭中法乐时 |
《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白居易所作,展现了一种超脱的佛教信仰,以及对个人生活与过往的反思。以下是对每句诗的逐段解释:
1."五夏登坛内殿师":这是指作者白居易在佛教修行中的一段经历。"五夏"(佛经中指僧人每年夏天结夏安居,不外出化缘的时期)说明了修行时间的长久。"登坛"和"内殿师"则可能指的是作者在僧侣中担任了领导或教诲的职责,说明他在佛教修行中达到了一定成就。
2."水为心地玉为仪":这句话用自然界的水和玉来比喻心灵与仪态,强调了内心的纯净和行为的优雅。水象征着流动不息,纯净透明,常用来比喻心灵的洁净。玉则代表着高洁、庄重与美德,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与仪态。
3."正传金粟如来偈,何用钱唐太守诗":这里对比了两种修行的路径,一方面强调了直接传授佛教教义的正确性(正传金粟如来偈),而另一方面则通过提出反问(何用钱唐太守诗),暗示了用世俗的(钱唐太守)文人诗篇去追求修行意义的价值可能并不高。
4."苦海出来应有路":这句话表达了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希望和信念,暗示了通过佛教修行,人们能够找到超越苦难、获得解脱的道路。
5."灵山别后可无期":这里可能指的是与智者或有修道成就的前辈别离后的孤独或不确定感,同时也反映了对未来的深思。灵山常被佛教用来象征智慧和真理的所在。
6."他生莫忘今朝会,虚白亭中法乐时":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与智者相聚、享受佛法之乐的珍贵记忆,以及希望在未来的生生世世中不要忘记这次相遇,继续追寻佛法的真理和喜悦。"虚白亭"可能是一个象征性的地点,代表着修行的宁静与清净。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白居易在佛教修行中对生活、自我、未来及佛法深刻而内省的思考。
《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古诗词赏析:
《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作。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1. **标题的寓意**:标题“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首先透露出此诗是对李苏州作品的回应,并且融入了对李苏州儿子阿武的关怀与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作的反思与自我激励。
2. **内容结构**:
- **前两联**:“五夏登坛内殿师,水为心地玉为仪”描绘了诗人对李苏州(作为“内殿师”)的形象刻画,以水为心地、玉为礼仪,表现了对李苏州品格和教养的高度赞誉。“正传金粟如来偈,何用钱唐太守诗”则表达了对李苏州传承佛法、诗作深沉的肯定,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创作的反省,对比李苏州的“金粟如来偈”,自感不如,进而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
- **后两联**:“苦海出来应有路,灵山别后可无期”描绘了对李苏州与阿武分别之后可能的未来的一种猜想,暗示人生无常,相聚不易。“他生莫忘今朝会,虚白亭中法乐时”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来生还能相聚,并在虚白亭中共享法乐的愿景,充满了对友情与艺术的珍视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3. **情感与主题**:
- **友情与艺术的交融**:全诗贯穿了诗人与李苏州之间深厚的情谊,通过对其作品的赞誉,表达了对艺术真谛的追求和对美好友情的珍惜。
- **人生哲理**:诗中蕴含着对人生无常、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4. **艺术手法**:
- **对比与象征**:诗中通过水和玉的象征,以及对李苏州作品与自己作品的对比,展现了艺术创作的深意和诗人对自身创作的审视。
- **情感的细腻表达**:白居易以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谊,以及对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总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作品的赞美和对自己创作的反思,还蕴含了对友情、艺术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