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ì tàn èr shǒu
自叹二首
tóu tuó dú sù sì xī fēng bǎi chǐ chán ān bàn yè zhōng |
头陀独宿寺西峰 百尺禅庵半夜钟 |
yān yuè cāng cāng fēng sè sè gèng wú zá shù duì shān sōng |
烟月苍苍风瑟瑟 更无杂树对山松 |
《自叹二首》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描述的是白居易对自己晚年的独居生活,以及在这样环境下产生的深刻内心感受。让我们逐段解析:
**头陀独宿寺西峰, 百尺禅庵半夜钟,**
"头陀独宿寺西峰, 百尺禅庵半夜钟,"
头陀是佛教修行者的一种形象,通常指那些过着简单、苦行生活的人。这里白居易以“头陀”自比,表明自己独宿在山寺的西峰上。西峰可能是山中的某个较为偏僻、清静的地点。夜晚,禅庵中响起了百尺钟声。这里“百尺”并不是实指具体的长度,而是借用来形容钟声之悠远,意境深远。整句话描绘了一个静谧而深邃的夜晚场景,白居易独自一人,在山中寺庙中,听着悠长的钟声,独自面对内心。
**烟月苍苍风瑟瑟, 更无杂树对山松**
"烟月苍苍风瑟瑟, 更无杂树对山松"
这句进一步描述了夜晚的环境,烟月苍苍描绘了夜色中烟雾缭绕、月光朦胧的景象,风瑟瑟则表现出晚风轻轻吹拂,带着凉意。"更无杂树对山松",意指四周只有一片松林,没有其他杂树的干扰。这里的山松,不仅代表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致,也是孤独、坚韧的象征,与头陀独宿、静思的形象相映衬,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反省。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夜晚在山中寺庙独宿的情景,传达了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孤独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思考。在苍茫的烟月、瑟瑟的晚风和仅有的山松映衬下,诗人的情感得以升华,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自叹二首》古诗词赏析:
《自叹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两首诗作,其中一首通过对僧人独宿山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孤独、静谧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下面,我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诗中的第一句“头陀独宿寺西峰”,用“头陀”一词描绘出僧人修行的形象,头陀是佛教中修行者的别称,他们以苦行和自我克制来追求精神的净化。同时,“独宿”二字强调了僧人的孤独生活状态,与后面的“百尺禅庵”相呼应,展现了僧人在深山中的居住环境。整句通过简练的笔触,营造出了一种远离尘嚣、静谧清幽的氛围。
接下来的“百尺禅庵半夜钟”,通过具体的事物“百尺禅庵”和“半夜钟”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禅庵,即僧人修行的居所,暗示了僧人远离尘世、潜心修行的生活状态。“百尺”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了禅庵的宏伟气势,同时也强调了僧人所处环境的高远、静寂。而“半夜钟”则在时间上进一步深化了静谧的意境,半夜时分的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给人一种超脱凡尘、与世隔绝的感觉。整句通过对环境和时间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远离尘世、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随后的“烟月苍苍风瑟瑟”两句,将笔触转向了自然景色的描绘。通过“烟月”和“风瑟瑟”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凄美而壮阔的自然景观。苍苍的月色与缭绕的烟雾相互映衬,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仙境。瑟瑟的风声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凄凉与悲壮,这种情感上的变化,与前面的静谧之感形成对比,让人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慨。
最后,“更无杂树对山松”一句,是对自然景色的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在这幅画面中,山松成为了唯一的点缀,它独立而坚韧,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赞美了山松的美丽与坚强,也表达了作者对孤独生活状态的自我反思。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像山松一样独立而坚韧地生活,或许正是作者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向往。
综上所述,《自叹二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僧人独宿山寺的静谧生活状态,以及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孤独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的情感,展示了白居易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