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ùn zhāi xún jiǎ shǐ mìng yàn chéng zuò kè shì jùn liáo ( zì cǐ hòu zài sū zhōu zuò )
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自此后在苏州作)
hé nián zhí xiàng xiān tán shàng zǎo wǎn yí zāi dào fàn jiā |
何年植向仙坛上 早晚移栽到梵家 |
suī zài rén jiān rén bù shí yǔ jūn míng zuò zǐ yáng huā |
虽在人间人不识 与君名作紫阳花 |
juǎn sì bǎi sì shí sì |
卷四百四十四 |
《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自此后在苏州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为官时所作。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景象和深沉的寓意。
1. **何年植向仙坛上**:这句话提出了一个谜一般的开始,提到了某一年,一棵植物被种植在仙坛之上。仙坛常常被赋予神圣的含义,与仙境、神仙联系在一起。这句诗暗示了这株植物有着非凡的来历或背景。
2. **早晚移栽到梵家**:接着,诗中描写了这株植物在仙坛上生长了一段时间后,被移植到了梵家。梵家可能指的是佛教僧侣的住处,即寺庙。这一转变从仙坛到寺庙,暗示了植物命运的改变,也预示了它新的角色和使命。
3. **虽在人间人不识**:这句话的转折点来了,描述了尽管这株植物已经到了人间,但是却没有人认识它。这不仅可能是物理意义上的不被人识,也可能暗指它内在的深奥或独特的特质,以至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辨认或理解。
4. **与君名作紫阳花**:最后,诗人揭示了这株植物在人间的新名字——紫阳花。这个名称的给予,既是对植物特性的赞扬,也隐含着与君(可能是诗人本人或其他重要的人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或情感。紫阳花的名字不仅增强了植物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它在诗人心中独特的位置。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一株植物从仙坛到人间,最终获得新名字的描述,隐喻了事物的转变、人与自然的连接,以及在特定环境下获得新身份或价值的主题。
《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自此后在苏州作)》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郡斋旬假始命宴呈座客示郡寮》,虽然从标题上看是提及了某特定时间在郡斋内举行的宴会,并向宾客展示给郡僚,但实际上,诗中更深层次地蕴含着对一种虚构的“紫阳花”的赞美和颂扬。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花喻人,寄托了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首先,诗的前两句“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以“紫阳花”为对象,运用了时间上的反差,通过“何年”与“早晚”的对比,营造出一种从远古到今世的时空转换感。这里的“仙坛”与“梵家”分别代表了仙境与佛教圣地,寓意着这朵花从一个超脱世俗、远离尘嚣的地方,被移植到了人间,象征着它的不凡与脱俗。
接着,诗的后两句“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寓意。通过“虽在人间人不识”的描述,强调了这朵“紫阳花”的独特与不被世俗所理解,暗示了作者对于某种卓越才华或高尚品质的颂扬。这里的“君”既指读者,也象征着那些具有高尚品质、才华横溢但不为世所知的人。通过将这朵不被人识的花命名为“紫阳花”,作者寄寓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高尚品质的赞美。
整首诗以“紫阳花”为媒介,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不凡人格和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和人生态度的追求。白居易的这种创作手法,既展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