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ú rì dá mèng dé tóng fā chǔ zhōu
除日答梦得同发楚州
qián yuè fā jīng kǒu jīn chén cì huái yá |
前月发京口 今辰次淮涯 |
èr xún sì bǎi lǐ zì wèn xíng hé chí |
二旬四百里 自问行何迟 |
huán xiāng wú tā jì bà jùn yǒu yú zī |
还乡无他计 罢郡有馀资 |
jìn bù mù fù guì tuì wèi yōu hán jī |
进不慕富贵 退未忧寒饥 |
yǐ cǐ yì guò rì téng téng hé suǒ wèi |
以此易过日 腾腾何所为 |
féng shān zhé yǐ zhào yù sì duō tí shī |
逢山辄倚棹 遇寺多题诗 |
jiǔ xǐng yè shēn hòu shuì zú rì gāo shí |
酒醒夜深后 睡足日高时 |
yǎn dǐ yī wú shì xīn zhōng bǎi bù zhī |
眼底一无事 心中百不知 |
xiǎng dào jīng guó rì lǎn fàng yì rú sī |
想到京国日 懒放亦如斯 |
hé bì mào fēng shuǐ cù cù fù chéng guī |
何必冒风水 促促赴程归 |
《除日答梦得同发楚州》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白居易创作,通过对诗中每句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 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
前月离开了京都的京口,今晨抵达淮水的岸边。这句话描绘了诗人从京城出发前往其他地方的旅程,他从江南的京口出发,历经一个月的行程后,终于在今天到达了淮河的岸边。这表明了诗人的行程已经开始,且已经跨越了一定的距离。
### 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
在过去的二十天里,他走了四百里路程,不禁自问为何行进如此缓慢。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行程速度的疑惑和不解。四百里大约为640公里,以二十天的时长行进,速度并不快,这可能是由于旅途中的种种原因,比如地形、天气或旅途中的停留等。
### 还乡无他计,罢郡有馀资,
诗人似乎没有其他回家的办法,他已经卸任了官职,拥有一些剩余的资财。这句话暗示了诗人可能因某种原因离开了官位,可能是因为辞官或被免职,但也因为他有足够的财富,似乎没有迫切的经济压力。这可能反映了他对官场的一种态度或对当前处境的无奈。
### 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
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他都不羡慕富贵,也不担忧贫穷饥饿。这表达了诗人对物质生活态度的淡然,他追求的似乎不是财富和权力,而是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
通过这种态度,他能够轻松地度过每一天,似乎在旅途中无所事事,但这种“无所为”可能更多地是指没有强制性事务的束缚,而是在享受旅途中的自由和宁静。
### 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
遇到山时,他便会倚靠船桨,遇到寺庙时,便多作诗歌。这里描绘了诗人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
夜深酒醒后,他可能沉浸在思考中;睡足日高时,太阳升起时,他则可能在享受宁静的时光。这表现了诗人喜欢在夜晚和清晨这样的时刻进行思考和创作。
###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
眼中所见无一烦忧之事,心中却充满了各种未知的想法和思考。这句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和对外界事物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刻探索的兴趣。
### 想到京国日,懒放亦如斯,
当他想到在京城的日子,那种懒散自由的生活方式似乎与现在的旅行生活相似。这可能反映了他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以及对当前自由自在生活的满足。
### 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
何必急急忙忙地面对风浪,急切地返回旅程的目的地。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急切追求目标的质疑,他似乎认为在旅程中保持闲适、享受当下更为重要。
综上所述,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自己卸任后自由旅行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官场生活和物质欲望的超脱,以及对内心平静和自然美景的追求。诗中充满了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下简单生活的满足感。
《除日答梦得同发楚州》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除日答梦得同发楚州》是一首自叙诗,通过对诗人离京口赴楚州途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归隐心态下的平凡日常,透露出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1. 开篇的时空转换
诗的开头以“前月发京口,今辰次淮涯”开始,简洁而有力地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诗人从上个月离开京都,现在到了淮河的岸边,时间跨度为二十天,里程约四百里。这样的描述既凸显了旅途的长度,又暗示了诗人的平静心境,不急不躁,从容应对。
### 2. 自我反思与内省
“二旬四百里,自问行何迟?”诗人对自己行程的质问,隐含着对生活节奏的反思。在“进不慕富贵,退未忧寒饥”的背景下,诗人已经超越了对物质和地位的追求,转而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内省表明了诗人对自身人生选择的肯定,以及对简单生活方式的推崇。
### 3. 归隐与闲适生活
“以此易过日,腾腾何所为”点出了诗人对于日常生活的态度——用简单的方式来度过每一天,无所作为。这种“腾腾”(自在、悠闲)的状态,是他对于归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通过“逢山辄倚棹,遇寺多题诗”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到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寄情于山水之间,用诗歌抒发情感。
### 4. 夜晚与午后的悠闲
“酒醒夜深后,睡足日高时”描绘了诗人夜晚与白天的闲适生活。夜晚过后,诗人借酒醒后的清静思考,享受深沉的夜晚,而白日则在睡足后,有着闲适的时光。这种对时间的充分利用,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 5. 对未来的平和期待
“眼底一无事,心中百不知”表达了诗人面对即将到来的京国生活时的平和心情,既无过多的担忧,也不期待过多的改变,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 6. 结尾的感慨与向往
最后“何必冒风水,促促赴程归”则流露出诗人对忙碌奔波的反感,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他似乎在说,不必非要为了行程而急促,人生自有其节奏,应该顺其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是一首充满哲学意味和个人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