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hé wēi zhī shī èr shí sān shǒu 。 hé sòng liú dào shì yóu tiān tāi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

作者:白居易 
jūn gē xiān shì zhēn     wǒ gē cí shì zhēn
君歌仙氏真   我歌慈氏真
cí shì fā zhēn niàn     niàn cǐ yán fú rén
慈氏发真念   念此阎浮人
zuǒ mìng dà jiā yè     yòu zhào huán tí yīn
左命大迦叶   右召桓提因
qiān wàn huà pú sà     bǎi yì zhū guǐ shén
千万化菩萨   百亿诸鬼神
shàng zì fēi xiāng dǐng     xià jí fēng shuǐ lún
上自非相顶   下及风水轮
tāi luǎn shī huà lèi     chǔn chǔn nán jù chén
胎卵湿化类   蠢蠢难具陈
hóng yuàn zài jiù bá     dà bēi wàng xīn qín
弘愿在救拔   大悲忘辛勤
wú lùn shàn bù shàn     qǐ jiān yuān yǔ qīn
无论善不善   岂间冤与亲
jué kāi shēng máng yǎn     bǎi qù fán nǎo chén
抉开生盲眼   摆去烦恼尘
zhú yǐ zhì huì rì     sǎ zhī gān lù jīn
烛以智慧日   洒之甘露津
qiān jiè yī shí dù     wàn fǎ wú yǔ lín
千界一时度   万法无与邻
jiè wèn chén xiá zi     hé rú cháo yù chén
借问晨霞子   何如朝玉宸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诗《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两种宗教或精神观念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佛教与道教之精神实践的思考与探讨。

### 第一部分: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

这两句开篇以“君”和“我”的自我介绍,点明了诗的对话形式。这里,“君”和“我”可能代表了诗人与友人的不同精神追求,分别指向了佛教和道教的象征。通过“仙氏真”和“慈氏真”,将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与道教中的观音菩萨(代表慈悲)作为象征性的焦点,展现了两种信仰的核心价值。

### 第二部分: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

“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中,“慈氏”指观音菩萨,代表着无尽的慈悲与关怀。“阎浮人”则泛指芸芸众生,这里体现了观音菩萨对于世间众生苦难的关注与拯救的意愿。这一句强调了慈氏菩萨对所有人类的悲悯之心和救济行动。

### 第三部分: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

这一部分通过描述观音菩萨身边的圣者和神灵,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场景。大迦叶和桓提因在这里可能被用作象征佛教的两位重要人物,代表了佛教的智慧与实践。千百位菩萨和诸鬼神的出现,进一步强调了观音菩萨的影响力及其广泛的神通,以及佛教宇宙观的多元性。

### 第四部分:上自非相顶,下及风水轮,胎卵湿化类,蠢蠢难具陈

这一部分继续扩展了观音菩萨救世能力的范围,从宇宙的最高至最低层次,包括了天界(非相顶)、自然界的水与风、生命的不同形态(胎卵湿化类)等。这里通过描述观音菩萨对于宇宙间所有生命的救度,展现出其慈悲心的普遍性和无差别性。

### 第五部分: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无论善不善,岂间冤与亲

这一段强调了观音菩萨的大愿与大悲心,不论是对善行者还是恶行者,对冤家还是亲人,都同样施以慈悲。它表达了佛教中众生平等、普度一切的教义,即在行动中超越个人好恶,以普遍的慈悲心去拯救所有生命。

### 第六部分:抉开生盲眼,摆去烦恼尘,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

这一部分进一步阐述了观音菩萨(或类比为佛教)通过智慧和慈悲,帮助众生摆脱苦难和烦恼。这里,“生盲眼”指的是人们对苦难的无知,“烦恼尘”代表了各种烦恼和困扰,“智慧日”和“甘露津”则象征了佛教智慧的光辉和慈悲的救度,最终导向解脱和智慧的获得。

### 第七部分: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

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对比性的问题。通过“千界一时度”与“万法无与邻”的对比,强调了佛教宇宙观的宏大和包容性。借用“晨霞子”与“朝玉宸”的形象,可能暗喻了佛教与道教等不同宗教精神追求之间的差异,引出对更深层精神境界的探讨。最后,提出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佛教精神与传统宫廷或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与可能的优劣比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比佛教与道教的象征性人物与理念,展现了两种信仰对众生的关怀、智慧的启示和对解脱的追求,同时也引发对不同宗教实践之间共性与差异的思考。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送刘道士游天台》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和送刘道士游天台》,融汇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展现了其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对众生的慈悲情怀,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的首句"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采用了对仗的手法,表达了对神仙与佛陀的崇高敬意。在这里,“仙氏”和“慈氏”分别代表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陀,诗人在“仙氏”之后加了“真”字,表明了对仙人的尊重与虔诚,同样地,将“慈氏”与“真”字结合,展现了对佛陀慈悲为怀的深刻感悟。

“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 揭示了慈氏(即佛陀)对世间众生的深切关怀与拯救的意愿,这里阎浮人是指居住在阎浮提(即人间)的人们。通过“念”字的使用,表达了佛教中以慈悲之心为出发点,普渡众生的理念。

接下来的“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描绘了佛陀身边的重要弟子,如大迦叶和桓提因,他们作为佛陀的侍从,共同为众生传递佛法。这种描绘展现了佛教传承的庄重与秩序。

“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 继续强调了佛教中的超自然力量与广泛的影响力,化菩萨与鬼神的存在,为佛教的救赎和超度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上自非相顶,下及风水轮” 用“非相顶”(非相峰)和“风水轮”(可能指的是水流、风等自然元素),进一步展现佛教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和谐共处的追求。

“胎卵湿化类,蠢蠢难具陈” 表达了佛教对于生命形式的普遍接纳和对众生平等的信仰。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还是化生,都被认为是生命的不同形态,体现了佛教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

“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强调了佛教对于救度众生的宏愿和大悲精神,即使面对无数的辛苦与挑战,也愿意为了众生的解脱而付出一切。

“无论善不善,岂间冤与亲” 体现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以慈悲为怀,不分善恶、不论亲疏。

“抉开生盲眼,摆去烦恼尘,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形象地描绘了佛教教导中,通过智慧的指引,去除众生心中的迷障和烦恼,使之获得解脱,如同阳光驱散阴霾,甘露滋润心灵。

“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 概括了佛教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认为一切法(宇宙万物)在一刹那之间皆可度化,无有障碍,体现了佛教的大乘思想。

“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 最后一句使用了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刘道士以晨霞子(可能指道士的法号或修行状态)的身份出尘、追求真理与道教玉宸(可能指道教的神祗或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刘道士游历天台,与自然和宇宙相融的祝愿。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对佛教深刻的理解和对他者(刘道士)的关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宇宙和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