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zhī zú yín ( hé cuī shí bā wèi pín zuò )

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

作者:白居易 
yī wéi zhǐ zú xiàn     èr wèi shuāi jí qiān
一为止足限   二为衰疾牵
bǐng bà bù yīn shì     táo guī fēi dài nián
邴罢不因事   陶归非待年
guī lái sōng luò xià     bì hù hé xiāo rán
归来嵩洛下   闭户何翛然
jìng sǎo lín xià dì     xián shū chí pàn quán
静扫林下地   闲疏池畔泉
yī liú xiá shì dài     luò shí dà rú quán
伊流狭似带   洛石大如拳
shuí jiào míng yuè xià     wèi wǒ shēng jiàn jiàn
谁教明月下   为我声溅溅
jìng xī zhōu zhōng zuò     yǒu shí qiáo shàng mián
竟夕舟中坐   有时桥上眠
hé yòng shī píng zhàng     shuǐ zhú rào chuáng qián
何用施屏障   水竹绕床前

《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古诗词释义:

这首《知足吟》是白居易的作品,创作背景与崔十八未贫有关,传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一为止足限,二为衰疾牵,**
此句意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退隐,或因生活的限制("止足限"),或因身体的衰弱与疾病("衰疾牵"),作者逐渐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邴罢不因事,陶归非待年,**
这里提到邴吉和陶渊明,两人都是历史上因事退隐的典型人物。"邴罢不因事"暗示作者的退隐并非因外在事态所迫,而"陶归非待年"则强调陶渊明归隐并非等待老年,而是出于内心的真正意愿。

**归来嵩洛下,闭户何翛然,**
"归来"二字表明作者已从尘世喧嚣中解脱,回到嵩洛(即嵩山和洛水,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隐居之地)定居。"闭户何翛然"则是描述了作者隐居后的自由与清闲,仿佛心灵获得了无限的释放。

**静扫林下地,闲疏池畔泉,**
作者通过静心清扫山林下的土地,闲适地疏浚池边的泉流,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悠然自得。

**伊流狭似带,洛石大如拳,**
这里描绘了伊水(伊流)细而弯曲,像一条丝带;洛水旁的石头大如拳头。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幽的画面,也寓意着作者心灵的宁静与澄明。

**谁教明月下,为我声溅溅,**
在明亮的月光下,作者似乎听到了水声("溅溅"),这既是自然界的声响,也是内心世界的回响,传递出一种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感。

**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
整夜在舟中静坐,有时甚至在桥上小憩。这样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作者对简朴、自由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对时光的珍视和享受。

**何用施屏障,水竹绕床前,**
最后,作者强调了周围环境的自然之美,无论是水还是竹子,都自然而然地围绕在他身边,不需要人为的屏障,因为这样的生活环境本身就已经足够美好和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知足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在退隐之后找到心灵宁静的喜悦。

《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足常乐的哲学思考。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富有诗意,细腻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深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题与主题
标题“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表明了诗的主题与心境。知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意味着满足于现状,不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诗的形式,则表示了作者与崔十八的相互启发与交流,通过彼此的作品表达和探讨生活的态度。

### 首句解析
“一为止足限,二为衰疾牵,邴罢不因事,陶归非待年”,开头四句从个人生活状态出发,描写了由于“一止足”(止于满足)、“二衰疾”(疾病缠身)的原因,作者无法再做官或追求功名,而是选择了退隐。这里借用邴原、陶渊明的典故,暗示了自己生活状态的转变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基于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选择。

### 中间描述
接下来的诗句“归来嵩洛下,闭户何翛然”,描述了作者归隐后的生活状态——在嵩洛的山脚下,闭门静居,生活轻松自在,充满自由与闲适的气息。诗中通过“翛然”一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由与快乐。

### 景物描绘
“静扫林下地,闲疏池畔泉,伊流狭似带,洛石大如拳”,通过描绘清扫树林、疏浚池泉、伊洛河的水流和岸边的石头,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劳作与欣赏。这些细节不仅美化了生活场景,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生活的细心体察。

### 月夜情境
“谁教明月下,为我声溅溅”,在明月之夜,泉水潺潺作响,如同专门为诗人奏响的自然之乐。这一情境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欣赏。

### 结尾抒情
“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何用施屏障,水竹绕床前”,诗的结尾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在舟中度过整个夜晚,有时还会在桥上休息的情景。这种自由、随性的生活状态,与诗题“知足”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和满足。同时,通过“何用施屏障”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物质的淡泊和内心的宽广,强调了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

### 总结
《知足吟(和崔十八未贫作)》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足哲学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活的画卷,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体现了对自然之美和简单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