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óu jí xián liú láng zhōng duì yuè jiàn jì , jiān huái yuán zhè dōng
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
bù zhǒng yī lǒng tián cāng zhōng yǒu yú sù |
不种一陇田 仓中有馀粟 |
bù cǎi yī zhū sāng xiāng zhōng yǒu yú fú |
不采一株桑 箱中有馀服 |
guān xián lí yōu zé shēn tài wú jī shù |
官闲离忧责 身泰无羁束 |
zhōng rén bǎi hù shuì bīn kè yī nián lù |
中人百户税 宾客一年禄 |
zūn zhōng bù fá jiǔ lí xià réng duō jú |
樽中不乏酒 篱下仍多菊 |
shì wù jiē yǒu yú fēi xīn wú suǒ yù |
是物皆有馀 非心无所欲 |
yín jūn wèi pín zuò tóng gē zhī zú qū |
吟君未贫作 同歌知足曲 |
zì wèn cǐ shí xīn bù zú hé shí zú |
自问此时心 不足何时足 |
《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这首诗表达了他作为官僚的生活状态和对富足生活的知足态度,同时也对朋友刘郎中和元浙东的诗歌寄赠表达了回应。下面是对诗中各段意思的逐段解释:
1. **不种一陇田, 仓中有馀粟, 不采一株桑, 箱中有馀服**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富裕状态。他没有耕种田地,但他仓里有剩余的粮食;他没有采摘桑叶,但箱子里有充足的衣物。这两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不依赖于农耕和手工劳动获取生活的富足生活。
2. **官闲离忧责, 身泰无羁束**
诗人在表达他作为官员的闲适生活,官位使得他远离了忧虑和责任,身体和心灵都感到自由和舒畅。
3. **中人百户税, 宾客一年禄**
这里提到的是诗人作为官员的经济来源。作为中等官职的持有者,他每年能从所辖的百户中获得税收;同时,他还享受着接待宾客的福利,这在古代也是一种显赫的待遇。
4. **樽中不乏酒, 篱下仍多菊**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生活中的享乐和雅趣。酒樽里总是有充足的美酒,篱笆下则生长着众多的菊花,这些都是文人雅士喜爱的物品,象征着高雅的生活品味和对自然的亲近。
5. **是物皆有馀, 非心无所欲**
这句话强调了诗人的生活富足,他拥有的一切都绰绰有余,并且内心没有非分之想,表现出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6. **吟君未贫作, 同歌知足曲**
这是诗人对朋友寄赠诗歌的回应,表达了他欣赏朋友的诗作,且在诗中提及了知足常乐的主题。这反映了他和朋友在精神上的共鸣。
7. **自问此时心, 不足何时足**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自己的提问和反思,表达了他对当前状态的知足,并暗示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何时才会感到满足”的疑问,进一步强化了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富足生活和对知足常乐态度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品质和个人精神境界的高雅追求。
《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述,同时也以诗答谢刘郎中对月的寄赠,并怀念元浙东。诗的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让人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满足与知足。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题材与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知足常乐”这一古语展开。诗人通过列举自己的生活情况——无须劳作而有余粮、无须耕种而有余衣、官位清闲无负担、生活无忧无虑,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满足与知足。同时,诗人在怀念元浙东时,或许也有着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与感慨,暗示出知足并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与体验。
### 语言与修辞
1. **直接抒情**:“不种一陇田,仓中有馀粟,不采一株桑,箱中有馀服”等句子通过直接描述生活情况,展现了诗人的生活富足,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安于现状的超脱。
2. **反问与自问**:“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通过反问和自问,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足常乐的思考和自我反省,强化了主题。
3. **引用**:“同歌知足曲”引用古人之曲,增加了诗意的厚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智慧的认同。
### 情感与意境
全诗在展示诗人知足生活状态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意境。诗人没有过多的哀叹或炫耀,而是以平和的语气、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既是对自己现状的肯定,也对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内心宁静的价值观。
### 总结
白居易的这首诗,以生活细节为载体,深刻反映了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既有个人的情感流露,也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真挚的情感,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满足,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追求内心平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