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o kè
朝课
sù niǎo dòng qián lín chén guāng shàng dōng wū |
宿鸟动前林 晨光上东屋 |
tóng lú tiān zǎo xiāng shā lóng miè cán zhú |
铜炉添早香 纱笼灭残烛 |
tóu xǐng fēng shāo yù yǎn bǎo shuì chū zú |
头醒风稍愈 眼饱睡初足 |
qǐ zuò wù wú sī kòu chǐ sān shí liù |
起坐兀无思 叩齿三十六 |
hé yǐ jiě sù zhāi yī bēi yún mǔ zhōu |
何以解宿斋 一杯云母粥 |
《朝课》古诗词释义:
### 朝课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夜晚的鸟儿在前面的树林中开始活动,早晨的第一缕光线照亮了东方的屋顶。这里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光线的变化。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在铜制的香炉中添加了早上的香料,香烟缭绕;纱制的灯罩里,夜间的残烛已经被熄灭。这一句通过细节展示了从夜晚到清晨的过渡。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头部因清晨的微风而感到清醒,身体的疲惫在充足的睡眠后得以恢复。表达了通过睡眠和自然的恢复,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舒缓。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起床后坐着,内心平静,没有多余的思绪。按照传统养生方法,他叩齿三十六次,以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集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通过什么方式来缓解昨晚斋戒后的不适呢?只有一杯含有云母的粥。云母粥被认为有清热解毒、养颜润燥的功效,适合斋戒后食用。
### 总结
《朝课》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夜晚到清晨的生活习惯,以及通过自然和传统养生方法(如清晨的仪式、香薰、睡眠、叩齿、云母粥等)来调养身体和精神的场景。全诗充满了对自然的亲近、对身心和谐的追求,以及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观察和体悟。
《朝课》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朝课》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诗人起床、课诵的一系列活动,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修行习惯,也透露出一种宁静、从容的生活态度。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 **自然环境的描绘**:“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开篇以自然界的动态与光线的变化作为背景,宿鸟的活跃与晨光的初现,营造出一个生动的清晨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一天生活的开始。
2. **日常仪式的进行**:“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这一句通过添香、灭烛等日常仪式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秩序的尊重与对仪式感的追求,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重视。
3. **身体的觉醒与精神的满足**:“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这里既描述了身体状态的恢复,也暗示了精神上的满足,通过“头醒”与“眼饱”这两个词,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从沉睡中清醒过来,精神状态得到了恢复。
4. **内省与修行**:“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兀无思”意味着思绪的短暂停滞,这种状态有助于内省与精神的净化。“叩齿三十六”则是一种修行仪式,常被用来提神醒脑、静心定神,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修行精神。
5. **结束语**:“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最后一句用一种平和的语气结束了诗的叙述,通过“一杯云母粥”这一日常食物的简单描述,既体现了生活的平实,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清心寡欲、简朴生活的追求。
整体来看,《朝课》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调,描绘了诗人的日常修行与生活的简朴与宁静,体现了白居易对自然、生活、精神修养的深入思考与追求。诗中既包含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蕴含了对个人修行与生活哲学的探讨,展现了白居易独特的美学视角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