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qíng
寄情
yī shēng zǎo chán fā shù diǎn xīn yíng dù |
一声早蝉发 数点新萤度 |
lán gāng gěng wú yān yún diàn qīng yǒu lù |
兰釭耿无烟 筠簟清有露 |
wèi guī hòu fáng qǐn qiě xià qián xuān bù |
未归后房寝 且下前轩步 |
xié yuè rù dī láng liáng fēng mǎn gāo shù |
斜月入低廊 凉风满高树 |
fàng huái cháng zì shì yù jìng duō chéng qù |
放怀常自适 遇境多成趣 |
hé fǎ shǐ zhī rán xīn zhōng wú xì gù |
何法使之然 心中无细故 |
《寄情》古诗词释义:
《寄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散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寄情于自然、心灵宁静、淡泊名利的超然境界。下面逐段解释诗的意思:
1. **一声早蝉发, 数点新萤度, 兰釭耿无烟, 筠簟清有露**:
- 首句“一声早蝉发”描绘了早晨第一声蝉鸣响起,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随后“数点新萤度”则提到有几只新萤虫在夜幕即将消散时飞过,给初醒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
- “兰釭耿无烟”指的是一盏点燃的兰花形状的灯(兰釭)在夜晚发出微弱的光,却没有产生烟雾,暗示环境的清幽与静谧。
- “筠簟清有露”则描述了一张竹席(筠簟)在夜晚被露水覆盖,显得格外清新凉爽,与整个场景的静谧和谐相映。
2. **未归后房寝, 且下前轩步, 斜月入低廊, 凉风满高树**:
- “未归后房寝”意味着诗人还没有回到内室休息,可能还在户外徘徊。
- “且下前轩步”表示诗人决定先去前轩(前厅或外室)走走,享受夜晚的宁静。
- “斜月入低廊”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月牙状的月亮低垂在廊下,为夜晚增添了几分温柔与浪漫。
- “凉风满高树”则展示了夜晚的凉爽,凉风在高大的树木间穿梭,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3. **放怀常自适, 遇境多成趣, 何法使之然, 心中无细故**:
- “放怀常自适”表明诗人能够轻松地放下世俗的束缚,随心所欲,自得其乐。
- “遇境多成趣”意味着无论是遇到什么环境或境遇,都能从中找到乐趣与美感。
- “何法使之然, 心中无细故”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心中没有琐碎的烦恼与忧虑,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独特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超然的境界,体现了其寄情于自然、追求心灵宁静的哲学思考。
《寄情》古诗词赏析:
《寄情》这首诗,无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宁静的美学追求。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夏夜图景,借以寄托诗人独特的情思与哲理。
首句“一声早蝉发”,开篇即以自然界的声响引入,以蝉鸣为始,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引人入胜。接着“数点新萤度”,描绘出夏日特有的萤火虫,点点光亮在夜空中穿梭,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飘忽。
“兰釭耿无烟,筠簟清有露”描绘了室内环境的清凉与静谧,兰釭(香灯)的余温在空气中缓慢散去,无烟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静止;而竹席(筠簟)上的露珠则显现了大自然的细微之美,与室内环境的凉爽形成和谐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氛围。
“未归后房寝,且下前轩步”写出了诗人的行动,从室内走向室外,反映了他在寻求内心平静的过程中对外界世界的亲近。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得,更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
“斜月入低廊,凉风满高树”进一步描写了夜色的深沉与自然界的凉爽,斜挂的月亮与幽深的廊道相互映衬,凉风穿过高树,将自然界的清新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相融合。这一画面不仅视觉上令人沉醉,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放怀常自适,遇境多成趣”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随遇而安,自在自得。无论是面对自然界的风物,还是生活中的小事,他都能从中发现乐趣,这既是诗人的一种超脱,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领悟。
“何法使之然,心中无细故”则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认为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是自然而然的产物,不为外界的琐事所扰。这种境界并非通过外在的法术或技巧达到,而是源于内心的修炼与自我反思,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强大与纯粹。
综上所述,《寄情》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篇深入探讨内心世界、追求精神自由的哲理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白居易展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和生活哲学,引导读者在繁忙与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一片宁静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