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chūn lǎo

春老

作者:白居易 
fēi qín fēi sè yì fēi zhēng     bō zhù tuī xián diào wèi chéng
非琴非瑟亦非筝   拨柱推弦调未成
yù sàn bái tóu qiān wàn hèn     zhǐ xiāo hóng xiù liǎng sān shēng
欲散白头千万恨   只消红袖两三声

《春老》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春老》。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第一句:“非琴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
-"非琴非瑟亦非筝":诗人首先用否定的方式指出,他谈论的乐器并非传统的三种弦乐器——古琴、瑟和筝。这表明他即将描述的可能是一种非传统的、不常用的乐器。
-"拨柱推弦调未成":接着描述了这种乐器的状态,即弹奏者在尝试调音,但还未能成功。这可能象征着一种努力但还未达目的的状态,或者诗人自己的情感状态,暗示他在追求某种理想或感情的表达过程中,还未能完全达到满意或完成的状态。

第二句:“欲散白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
-"欲散白头千万恨":这句描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暗示他有无数的痛苦和困扰(“白头千万恨”),这些痛苦可能是因为岁月的流逝、生活中的不顺、或者是对某种理想未能实现的懊恼。
-"只消红袖两三声":最后一句中“红袖”可能象征着女性的柔情或某种温暖的、抚慰人心的力量,与“白头千万恨”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两三声”可能意味着这温柔的力量只需要轻微的触动,就能带来巨大的慰藉或改变。这暗示着,在深重的愁苦中,仅仅一点安慰或理解就足以带来解脱和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音乐家在努力调音的状态,以及对内心痛苦的抒发,传达出一种在生活的重压下寻找安慰与理解的渴望。诗中“只消红袖两三声”的句子富有象征意义,强调了温柔的力量在抚平人心伤痛方面的价值。

《春老》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春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末时节的一段情感体验。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春色渐逝的自然景象,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标题“春老”**:标题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春天即将结束。春天象征着新生、活力和希望,而“老”字则暗示了一种流逝感,意味着美好时光即将过去。

2. **首句“非琴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通过比喻,诗人将自己比作未能调好的乐器。这里的“琴”“瑟”“筝”是古代的三种乐器,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音色和情感表达。而“拨柱推弦”则意味着努力尝试,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句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尝试与期待,却似乎未能达到理想的和谐状态。

3. **次句“欲散白头千万恨”**:这一句中,“白头”不仅仅指真实的白发,更象征着积累已久的烦恼和忧愁。而“千万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无法言说的痛苦。此处的“恨”不仅指向过去的遗憾,也可能是对未能实现梦想的不甘心。

4. **尾句“只消红袖两三声”**:通过对比,诗人用“红袖”(女性之象征)和“两三声”(简洁而柔和的音乐)来与之前自己尝试却未成功的行为形成对比。这句意在表明,正是女性的温柔和细腻,能轻易地触动心灵,化解内心的千万恨。这既是对于女性力量的赞美,也是对于情感交流与理解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在春末时节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情感世界的深沉思考。白居易以自然界的变迁为背景,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蕴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思。

白居易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