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ān wǔ líng hú xiàng gōng yǐ shī jì zèng chuán bō wú zhōng liáo fèng duǎn cǎo yòng shēn chóu xiè
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
wèi wèn sān chéng xiàng rú hé bǐng guó jūn |
为问三丞相 如何秉国钧 |
nà jiāng zuì jù jùn fù yǔ kǔ yōng rén |
那将最剧郡 付与苦慵人 |
qǐ yǒu yín shī kè kān wèi chí jié chén |
岂有吟诗客 堪为持节臣 |
bù cái kōng bǎo nuǎn wú huì jí jī pín |
不才空饱暖 无惠及饥贫 |
zuó wò nán chéng yuè jīn xíng běi jìng chūn |
昨卧南城月 今行北境春 |
qiān dāo mó yù jǐn yín yìn huàn hé pín |
铅刀磨欲尽 银印换何频 |
háng lǎo zhē chē zhé wú tóng sǎo lù chén |
杭老遮车辙 吴童扫路尘 |
xū yíng fù xū sòng cán jiàn liǎng zhōu mín |
虚迎复虚送 惭见两州民 |
《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回答令狐相公寄赠的诗所作的回赠,表达了对令狐相公提拔重用、寄赠诗歌的感激之情。以下是逐段解释其意思:
1. **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询问了三位丞相,为何能掌管国家的大权,难道是将最艰难的郡县分配给了懒散无能的人吗?”这里对将重要职务交给“苦慵人”表示了疑问和不满,暗示了对当前官场分配不公的批评。
2.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这句诗表达了对自身能力和职责的反思。“哪有吟诗的文人,能成为持节(代表国家)的臣子呢?我才能平庸,只知道过着饱食暖衣的生活,却不能帮助和救济那些处于饥寒交迫的百姓。”这表明作者对自身能力的自我认识以及对未能尽责帮助民众的自我反省。
3.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这几句诗描述了自己从过去某个时期(可能指任职南方)到现在的变化。前两句“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表达了时光的流逝和个人经历的变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季节到另一个季节。后两句“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比喻自己从一个无能为力(铅刀,指钝刀)到尽力磨砺自己,希望能在为官治政上有所作为。而“银印换何频”可能意指频繁的职务调动或职位更迭,显示出个人在官场中的流转。
4.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 这几句诗描绘了自己在两州任职期间与百姓的互动情景。前两句“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表明在自己任职期间,有老者阻止了车辆,可能是因为自己前往时受到民众的欢迎,而在离开时则是清扫道路,以迎接新的官员。后两句“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表达了作者在离开两州时的复杂心情——他既感到自己未能为两州的民众带来实际的帮助,又对民众的热情和不舍感到愧疚。
整首诗展现了白居易对自己官职与职责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未能有效服务百姓的自责,以及对令狐相公提拔重用的感激之情。
《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给当时宣武令狐相公的一首表达谢意的酬答诗。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他对令狐相公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的心境和对社会职责的理解。
白居易首先以对三丞相的询问引入,这里借用历史上的丞相象征着国家的最高决策者,通过这一设定,表达了对令狐相公托以重任、赋予他处理最艰难郡份的信任与期望。白居易紧接着提出了对令狐相公的两个质疑:为什么将如此重要的职务交给一个“苦慵人”(可能是对令狐相公的自我谦称,也可能指他性格上的某些特质)?为什么一个“吟诗客”(文人)能够担任如此重大的“持节臣”的角色?这样的反问既是对自己的反思,也隐含着对令狐相公决策的认同与理解。
接下来,白居易通过“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这句,表达了自己对于自身能力与职责的自我评价。他认为自己虽身处“饱暖”之中,但未能做到惠及那些“饥贫”的人,流露出一种深感自责、努力求变的心境。这一部分的自我剖析,展现了一位文人士大夫的自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白居易描绘了令狐相公到任后所带来的改变,从南城的月夜到北境的春景,从铅刀(比喻无能之人)的磨砺到银印(象征官职)的频繁更换,再到杭老为他遮挡车辙、吴童为他清扫道路尘埃,这些细节描绘了令狐相公推行政策、改善民生的生动场景,也表达了白居易对令狐相公政绩的赞赏。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对于友情与礼节的重视,更体现了他对于社会职责、个人品德和民生福祉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自身与令狐相公的职责,白居易表达了对自我反省与改进的渴望,同时也对令狐相公的执政给予了高度评价,展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时代变迁中对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