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i zhū jì zèng sòng zhōu pàn guān
代诸妓赠送周判官
chāng mén sì wàng yù cāng cāng shǐ jué zhōu xióng tǔ sú qiáng |
阊门四望郁苍苍 始觉州雄土俗强 |
shí wàn fū jiā gōng kè shuì wǔ qiān zǐ dì shǒu fēng jiāng |
十万夫家供课税 五千子弟守封疆 |
hé lǘ chéng bì pù qiū cǎo wū què qiáo hóng dài xī yáng |
阖闾城碧铺秋草 乌鹊桥红带夕阳 |
chǔ chù lóu qián piāo guǎn chuī jiā jiā mén wài pō zhōu háng |
处处楼前飘管吹 家家门外泊舟航 |
yún mái hǔ sì shān cáng sè yuè yào wá gōng shuǐ fàng guāng |
云埋虎寺山藏色 月耀娃宫水放光 |
céng shǎng qián táng xián mào yuàn jīn lái wèi gǎn kǔ kuā zhāng |
曾赏钱唐嫌茂苑 今来未敢苦夸张 |
《代诸妓赠送周判官》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周判官的陪同下,游览苏州(古称吴,有“苏州”和“吴州”之别)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苏州这座城市及其人文环境的赞赏。以下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阊门四望郁苍苍, 始觉州雄土俗强**:
- “阊门”指的是苏州的一个古老城门。诗人在四周眺望,发现苏州的景色一片郁郁葱葱,感受到这座城市在雄伟和当地文化的坚固上有着非凡的特色。
2. **十万夫家供课税, 五千子弟守封疆**:
- 这句描述了苏州的繁荣,提到成千上万的居民为赋税提供经济支持,而有五千多名青壮年保卫着边境。这里体现了苏州经济的活力和军事的稳定。
3. **阖闾城碧铺秋草, 乌鹊桥红带夕阳**:
- “阖闾城”是苏州的一个历史区域。诗人在秋天的草地上漫步,感受到了古城的宁静。而“乌鹊桥”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氛围。
4. **处处楼前飘管吹, 家家门外泊舟航**:
- 这句描绘了苏州的繁华景象,楼阁前音乐飘扬,每一户人家门外都有船只停泊,展现了城市的热闹和便利的水运交通。
5. **云埋虎寺山藏色, 月耀娃宫水放光**:
- “虎寺”指的是虎丘山上的寺庙,“娃宫”则可能是对古时吴国宫殿的泛指。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云雾和月光的描绘,展现了这些历史遗迹的神秘和美丽。
6. **曾赏钱唐嫌茂苑, 今来未敢苦夸张**:
- “钱唐”指的是杭州,而“茂苑”可能是指茂盛的花园或景观。“曾赏钱唐嫌茂苑”表达了诗人认为苏州的景色与杭州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最后,“今来未敢苦夸张”则表明诗人在此行后不敢过于夸大苏州之美,对苏州的评价已经相当高,难以再有更高的赞扬。
这首诗通过对比苏州与杭州的景色,以及对苏州城市的描述,表达了对苏州独特魅力的深刻欣赏和赞美。
《代诸妓赠送周判官》古诗词赏析:
《代诸妓赠送周判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该诗通过对苏州城的描绘,赞美了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风景和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周判官的敬意。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开头的概貌描写**:“阊门四望郁苍苍, 始觉州雄土俗强”。阊门是苏州的城门,此句以“四望郁苍苍”描绘了苏州城的广阔与生机,暗示了苏州作为州城的雄壮与土人的刚强。这样的开篇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2. **经济与军事的繁荣**:“十万夫家供课税, 五千子弟守封疆”。这里通过数字“十万”和“五千”展现了苏州经济的繁荣与军事力量的强大。苏州自古以来便是经济重镇,同时,它也以其军事实力保护着这片土地,这里的描述既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诗人对苏州历史地位的肯定。
3. **自然与人文的交融**:“阖闾城碧铺秋草, 乌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 家家门外泊舟航”。此段诗描绘了苏州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和谐共存。碧绿的秋草、红艳的乌鹊桥、楼前飘扬的管乐声、门外泊航的舟船,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苏州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与艺术气息的浓厚。
4. **历史的纵深感**:“云埋虎寺山藏色, 月耀娃宫水放光”。虎寺和娃宫是苏州历史上的重要地标,通过“云埋”和“月耀”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崇敬与对现代生活的向往。这种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苏州独特魅力的深刻理解。
5. **对比与自谦**:“曾赏钱唐嫌茂苑, 今来未敢苦夸张”。钱唐(即杭州)和茂苑(苏州的旧称)都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诗人曾对杭州的美景感到惊叹。在此次苏州之行,诗人以“未敢苦夸张”回应,既表现了对苏州的赞赏之情,也体现了其谦逊的风度。
综上所述,《代诸妓赠送周判官》通过细致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苏州的自然美、人文美、历史美与现代生活的活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苏州深厚文化底蕴的尊重与喜爱。这首诗不仅是一幅苏州城市的美丽画卷,也是诗人对苏州人民智慧与生活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