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è yóu xī wǔ qiū sì bā yùn
夜游西武丘寺八韵
xiāng shā kàn fēi yuǎn qí yuán rù shǐ shēn |
香刹看非远 祇园入始深 |
lóng pán sōng jiǎo jiǎo yù lì zhú sēn sēn |
龙蟠松矫矫 玉立竹森森 |
guài shí qiān sēng zuò líng chí yī jiàn chén |
怪石千僧坐 灵池一剑沉 |
hǎi dāng tíng liǎng miàn shān zài sì zhōng xīn |
海当亭两面 山在寺中心 |
jiǔ shú píng huā quàn shī chéng qiàn niǎo yín |
酒熟凭花劝 诗成倩鸟吟 |
jì yán xuān miǎn kè cǐ dì hǎo chōu zān |
寄言轩冕客 此地好抽簪 |
《夜游西武丘寺八韵》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夜游西武丘寺八韵》由白居易所作,展现了诗人夜访西武丘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俗世生活的反思。下面是逐段解释诗的意义:
1. **香刹看非远, 只园入始深**。这句话中,“香刹”指的是寺庙中庄严的塔楼,“只园”代指佛教的园林,这句诗表达出诗人对西武丘寺的初印象,感觉其距离并不遥远,但进入寺庙深处时,却感觉仿佛深入了一个神秘的佛国。
2. **龙蟠松矫矫, 玉立竹森森**。诗人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松树像是盘旋的龙,高耸挺拔;竹子则如玉立一般,密密麻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氛围。
3. **怪石千僧坐, 灵池一剑沉**。这里的“怪石”特指寺庙中奇特的石头构造,可能是指古朴的石台、石柱等;“千僧坐”既描绘了僧侣们的静坐修行场景,也表达了寺庙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灵池一剑沉”可能是指寺庙内某个池塘中静卧着的某种象征物,如古剑或石碑,增添了神秘与历史感。
4. **海当亭两面, 山在寺中心**。诗人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寺景,说海边的亭子在寺的两面可见,而山则包围着寺庙,给人一种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中的感觉,强调了寺庙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 **酒熟凭花劝, 诗成倩鸟吟**。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夜游时的闲适心情和对自然的诗意感悟。酒熟时,诗人借助花的美丽邀请朋友共享,或自饮自乐;而诗成之后,他希望鸟儿能为其吟唱,将这份宁静与美好记录下来。
6. **寄言轩冕客, 此地好抽簪**。最后两句是对“轩冕客”(即高官显贵)的寄语,建议他们暂时放下世俗的束缚,抽身去体验一下寺中这样宁静、远离尘嚣的生活,以此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诗人夜访西武丘寺的所见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俗世生活的反思与向往。
《夜游西武丘寺八韵》古诗词赏析:
这首《夜游西武丘寺八韵》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篇游记诗,通过对夜晚探访西武丘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悟与对佛寺文化的深刻理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描写手法,形成了对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深刻思考。下面我们逐一赏析这首诗的几个关键点:
1. **意境营造**:诗的前两联(首联与颔联)通过“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寺院的入口看似深邃,需要一步步深入)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接着,“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松树盘旋如龙,竹子挺立如玉)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夜晚寺院内外的自然之美,给读者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触动。
2.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怪石千僧坐,灵池一剑沉”(怪石之上仿佛千僧静坐,灵池中似乎藏着一剑的神秘)这两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故事结合,赋予了景物以生命与历史感,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亭子两面可以看到海景,山上寺院正居其中)进一步突出了寺院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同时也暗示了佛寺在自然界中的独特位置与重要性。
3. **情感抒发**:“酒熟凭花劝,诗成倩鸟吟”(酒香飘溢,靠花朵传递情意;诗歌吟诵,由鸟儿来辅助)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夜游时的情景,更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与文化的深入交流。通过“寄言轩冕客,此地好抽簪”(对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寄语,此处适合放下身外之物,抽身而退)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对真正人生价值的追求。
4. **整体风格**:全诗语言流畅,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诗作的特点——既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又能深刻地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与感悟。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夜晚西武丘寺的宁静与美丽,还能体会到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综上所述,《夜游西武丘寺八韵》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佳作,更是一首富含哲理、情感丰富的诗篇,体现了白居易作为唐代文学大家的深厚艺术造诣和深刻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