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īng pí pá jì dàn lüè lüè
听琵琶妓弹略略
lǒng xī yīng wǔ dào jiāng dōng yǎng dé jīng nián zī jiàn hóng |
陇西鹦鹉到江东 养得经年觜渐红 |
cháng kǒng sī guī xiān jiǎn chì měi yīn wèi shí zàn kāi lóng |
常恐思归先剪翅 每因喂食暂开笼 |
rén lián qiǎo yǔ qíng suī zhòng niǎo yì gāo fēi yì bù tóng |
人怜巧语情虽重 鸟忆高飞意不同 |
yīng shì zhū mén gē wǔ jì shēn cáng láo bì hòu fáng zhōng |
应似朱门歌舞妓 深藏牢闭后房中 |
《听琵琶妓弹略略》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听琵琶妓弹略略》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主要通过对比和隐喻,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女子(这里以鹦鹉和琵琶妓为代称)的悲惨命运。以下是逐段解释:
1.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 **陇西鹦鹉到江东**:以陇西鹦鹉(贵重的鹦鹉来自北方,此为隐喻)比喻琵琶妓,说明琵琶妓本应生活于较为富裕或尊贵的家庭。
- **养得经年觜渐红**:形容琵琶妓被精心抚养多年,比喻她在这段时间中,学会了语言艺术和礼仪。
- **常恐思归先剪翅**:这里以“剪翅”比喻限制、束缚,表示琵琶妓虽能言善语,内心却常有思乡和自由的渴望。
- **每因喂食暂开笼**:说明琵琶妓在特定场合(如喂食时)会短暂获得自由,但更多时间被束缚,无法真正自由生活。
2.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 **人怜巧语情虽重**:表面赞美琵琶妓能言善辩、受人喜爱,实际上隐含了对她们被迫表演艺术,失去自我表达自由的同情。
- **鸟忆高飞意不同**:以鸟渴望自由飞翔为隐喻,表达了琵琶妓虽然受到人喜爱,但内心深处仍向往自由,追求真正的生活与梦想。
3.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 **朱门歌舞妓**:形容琵琶妓身处富贵人家,经常表演给宾客观赏,却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脱节,生活在封闭环境中。
- **深藏牢闭后房中**:强调琵琶妓的生活虽然富丽堂皇,但极为受限,被严格约束,难以接触外界的真实世界,生活十分压抑和孤独。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女子(不论是真正的琵琶妓还是隐喻的鹦鹉)被迫失去自由、追求梦想的道路被严格限制的悲剧命运。白居易在此表达了对这些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听琵琶妓弹略略》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听琵琶妓弹略略》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通过对一只鹦鹉的描述,来表达对琵琶妓命运的同情和思考,从而反映了诗人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关怀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探索。
诗的第一联“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以“鹦鹉”比喻琵琶妓,指出这只鹦鹉(琵琶妓)是经过长时间的养育,嘴巴渐渐变得红艳,这既是对鹦鹉的外貌描绘,也是对琵琶妓因长期被养在深闺中的形象隐喻。
第二联“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通过鹦鹉“常恐思归”和“剪翅”、“开笼”的行为,形象地展示了鹦鹉(琵琶妓)的内心挣扎和对自由的渴望,但现实却因“剪翅”和“开笼”的限制而无法实现。
第三联“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继续将鹦鹉与琵琶妓的人格化,指出人们对鹦鹉(琵琶妓)的怜悯之情虽深,但其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却是人类无法理解的,这表达了诗人对个体自由与社会束缚的深刻反思。
最后一联“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通过类比,将琵琶妓比作深藏在贵族府邸中的歌舞妓,她们虽然在表面上享有荣华,但实际上是被深锁在黑暗中的囚徒,她们的自由和尊严被剥夺,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群体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描绘鹦鹉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情感,隐喻琵琶妓的命运,表达了对个体自由的渴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女性地位不平等的深刻关切。白居易在诗中不仅展现了其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敏锐的观察力,还体现了其对于人性和命运深层次的思考,体现了唐代文学中对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