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ǎn hán ( wǎn yī zuò míng )
晚寒(晚一作暝)
xíng hái mǐn miǎn bān xíng nèi gǔ ròu jù liú fèng lù zhōng |
形骸黾勉班行内 骨肉句留俸禄中 |
wú nài pān yuán suí shǒu zhǎng yì zhī ēn ài dào tóu kōng |
无奈攀缘随手长 亦知恩爱到头空 |
cǎo táng jiǔ bì lú shān xià zhú yuàn xīn pāo luò shuǐ dōng |
草堂久闭庐山下 竹院新抛洛水东 |
zì shì wèi néng guī qù dé shì jiān shuí yào bái xū wēng |
自是未能归去得 世间谁要白须翁 |
《晚寒(晚一作暝)》古诗词释义:
白居易的《晚寒》(晚一作暝)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深处对人生、亲情、归宿与社会角色的深沉感慨的诗作。以下是对诗中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形骸黾勉班行内,骨肉句留俸禄中** -"形骸"是指身体,"黾勉"意为努力、尽力,"班行"是指朝堂或官场的行列。这一句描述了诗人作为官员,在朝廷内尽职尽力的生活状态,同时,"骨肉句留俸禄中"则表达了诗人尽管在物质上依靠官俸度日,但内心深处始终感到与家人团聚的渴望。
2. **无奈攀缘随手长,亦知恩爱到头空** -"无奈攀缘随手长"比喻人生的追求与奋斗,像藤蔓一样在官场中蜿蜒曲折地生长,但同时也暗示了这种追求并非真正的满足与快乐。"亦知恩爱到头空"则表达了诗人对亲情与爱情的理解,即便他们曾经给予过幸福与温暖,但终归会有结束的时候,空留回忆。
3. **草堂久闭庐山下,竹院新抛洛水东** -"草堂"和"竹院"是古代文人隐居或隐居后的住所,"久闭"和"新抛"分别表现了诗人在此前长久居住与最近离开了原先的居所,去往洛水东侧的竹院。这一转变可能意味着诗人对现状的反思,以及对新的生活或心灵寄托的探索。
4. **自是未能归去得,世间谁要白须翁** -"自是未能归去得"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意识到自己无法轻易地离开现有的生活状态。"世间谁要白须翁"则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年老、衰败形象的自我反思,同时也反映了对年岁增长后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担忧。这一句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老年之后生活价值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人生、亲情、社会角色和老年后生活状态的深切感悟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晚寒(晚一作暝)》古诗词赏析:
白居易的这首《晚寒(晚一作暝)》展现了一位饱经世事、对人生有深刻感悟的诗人形象。诗中的情感和意象交织,既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又包含着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联:“形骸黾勉班行内, 骨肉句留俸禄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在官场(“班行内”)努力工作,但最终被物质世界(“俸禄中”)所束缚,无法摆脱形骸的劳累和物质的羁绊。诗人用“黾勉”形容自己的努力,但最终的结果是被束缚在官场的忙碌中,无法抽身。
2. **颔联:“无奈攀缘随手长, 亦知恩爱到头空”**。这两句诗是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诗人描述自己的人生仿佛是不断向上攀爬,但每一次努力似乎都只留下徒手之长。对“恩爱”到头空的感慨,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最终也难免消逝的无奈。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3. **颈联:“草堂久闭庐山下, 竹院新抛洛水东”**。诗人选择离开繁忙的官场,找寻一处静谧之地(“草堂”“竹院”)来暂时安放自己的身心。这里用“久闭”和“新抛”表达出诗人从繁华世界到宁静生活的转变,以及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4. **尾联:“自是未能归去得, 世间谁要白须翁”**。这一联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诗人感叹自己虽然渴望归隐,但却未能真正实现,这既是对自己现实处境的无奈,也是对人生无法完全摆脱束缚的感慨。最后一句“世间谁要白须翁”,既是对自身境遇的自嘲,也是对世间的追问,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次思考。
整首诗通过诗人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反映了对人生、社会和自我反思的主题,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白居易诗作中常见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