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zhōu
伊州
zǎo nián tóng yù táo jūn zhǔ lì dùn jīng cū gòng zài róng |
早年同遇陶钧主 利钝精粗共在熔 |
jīn jiàn cuì lái zhǎng tòu xiá qiān dāo mó jǐn bù chéng fēng |
金剑淬来长透匣 铅刀磨尽不成锋 |
chà jiān běi shěng cán fēi jù jiē wǔ nán gōng xìng zài róng |
差肩北省惭非据 接武南宫幸再容 |
bǒ biē suī chí qí jì jí hé fáng zhōng lù yì xiāng féng |
跛鳖虽迟骐骥疾 何妨中路亦相逢 |
《伊州》古诗词释义:
这首《伊州》是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古风诗,以白居易个人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政治、友谊、时间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解释:
### 早年同遇陶钧主, 利钝精粗共在熔,
**解释**:这两句诗开篇即表明了作者与他人共同经历了“陶钧主”的考验,意指在人生的早期阶段,不论个人才能的高低(利钝)、性格的精纯或粗鄙(精粗),都一起经历了相似的考验和锻炼。
### 金剑淬来长透匣, 铅刀磨尽不成锋,
**解释**:作者使用了“金剑”与“铅刀”两个形象的比喻。通过金剑在淬火中透亮且锋利,与铅刀磨尽仍无法成为利器的对比,暗示了自己虽有才能与努力,但并未达到理想状态。这里既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回顾,也寓意了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憾与未尽的潜能。
### 差肩北省惭非据, 接武南宫幸再容,
**解释**:这两句描述了作者在政治生涯中的两个阶段。"差肩"意为“稍逊一筹”,表达了他在与一些更受重视的官员相比时的谦逊和自责。"北省"和"南宫"在这里代表不同的官职或政治中心,"惭非据"表达了一种遗憾和自谦,"幸再容"则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得到的机会,虽有遗憾但依然感到幸运。
### 跛鳖虽迟骐骥疾, 何妨中路亦相逢,
**解释**:作者通过“跛鳖”(受伤或残疾的龟)和“骐骥”(骏马)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并不因为起点的高低或才能的大小而自我设限。即使步伐不同、速度各异,但“何妨中路亦相逢”,即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某段旅程中,无论初始条件如何,不同的人或事物(甚至看似迥异)都有机会交汇和影响彼此,强调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这首诗通过作者个人经历的比喻,抒发了对自我、他人以及人生历程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努力、对比、机会、以及最终相互影响和交汇的主题。
《伊州》古诗词赏析:
《伊州》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己人生历程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首联“早年同遇陶钧主,利钝精粗共在熔”**,开篇便营造了一种既往人生中与众人一同经历打磨的氛围。“陶钧”是中国古代的两种陶艺工具,这里比喻人生的历练如同陶器的制作过程,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生活和命运的塑造。这一联通过对比“利钝精粗”,展现了人生经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才华横溢者,也有能力平庸者,但都在相同的环境中接受着磨砺。
2. **颔联“金剑淬来长透匣,铅刀磨尽不成锋”**,用“金剑”与“铅刀”对比,进一步说明了即使在经历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结果。金剑在淬炼中能穿透剑鞘,象征着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能展现出非凡的成就;铅刀虽然经过无数次磨砺,却依旧无法成为利刃,暗喻那些虽努力但最终无法达到目标的人。这联既是对个人努力与成就关系的探讨,也是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隐喻。
3. **颈联“差肩北省惭非据,接武南宫幸再容”**,提到自己曾与他人一同在北省工作,虽然有惭愧之感,但能够再次得到南宫的接纳,感到幸运。这里可能涉及仕途经历,诗人对自己过去与现在职位变动的反思,既有对自身能力的反思,也有对命运变迁的感慨。这一联中“差肩”和“接武”分别形容职位的高低,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不同职位时心态的变化。
4. **尾联“跛鳖虽迟骐骥疾,何妨中路亦相逢”**,以“跛鳖”(即跛脚的龟,行动缓慢)与“骐骥”(良马)进行对比,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道路,即使速度不同,但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相遇。这里蕴含着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一种宽容和乐观态度,鼓励人们不论速度如何,都应保持自信和坚持,因为最终都会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伊州》通过一系列对比和比喻,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也表达了对不同人生阶段、不同能力者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价值观,以及对人生道路上坚持与相遇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