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ng zhì dōng dōu xiān jì líng hú liú shǒu
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
shēng gē chóu chàng yù wèi bié fēng jǐng lán shān chū guò chūn |
笙歌惆怅欲为别 风景阑珊初过春 |
zhēng de qiǎn jūn shī bù kǔ huáng hé àn shàng bái tóu rén |
争得遣君诗不苦 黄河岸上白头人 |
《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古诗词释义:
《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前往东都的复杂心情,同时对留守京城的好友令狐留守表达出深深的怀念与不舍。下面逐段解释诗的含义:
1. **笙歌惆怅欲为别, 风景阑珊初过春**:
- **笙歌惆怅欲为别**:诗句描述了离别前的场景,音乐(笙歌)在响起时充满了惆怅和伤感的情绪,暗示诗人即将与京城的朋友分别。
- **风景阑珊初过春**:春景已经接近尾声(阑珊),这不仅指自然界的春光即将逝去,也象征着诗人旅程的开始,春天的结束预示着新的季节(东都之行)的开始。
2. **争得遣君诗不苦, 黄河岸上白头人**:
- **争得遣君诗不苦**:诗人提出疑问,如何能在即将分别的情境下写出不带苦涩的诗句?这里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友情的深厚情感。
- **黄河岸上白头人**:将即将到达的东都比作黄河岸边,这里的“白头人”既指诗人年华老去的自己,也可能象征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用黄河岸上这个意象,表达了旅程的漫长与旅程的开始,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即将分别的离愁别绪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不舍,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和感慨。
《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是白居易在即将前往东都(即洛阳)前,写给留守令狐的信札。白居易在此诗中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愁绪与对令狐的深厚情谊,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感慨。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将从几个方面进行:
1. **情感的复杂性**:诗的前两句“笙歌惆怅欲为别,风景阑珊初过春”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用“惆怅”、“阑珊”等词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时光流逝的感伤。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既包含了对即将见面的喜悦,也蕴含了对别离的忧伤,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 **情景交融**: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情感,使得“笙歌”与“别离”、“风景”与“初过春”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在诗中产生了共鸣,形成了一种诗意的和谐。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还能体验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美。
3. **表达的深意**:后两句“争得遣君诗不苦,黄河岸上白头人”则表达了对令狐的深情厚意。诗人巧妙地将对令狐的关心与自己的感受融入诗句中,“白头人”既是诗人自己的自况,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以及对未来的忧虑。通过“争得遣君诗不苦”,诗人表达了即便在表达离愁别绪时也希望能保持诗的韵味,不使之过于苦涩,这既是对令狐的一种慰藉,也是对自己情感的节制和艺术的追求。
4. **艺术风格**: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深深触动人心。白居易擅长以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入诗,使得诗歌既具有广泛的共鸣性,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白居易情感细腻、艺术功力深厚的作品,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时光的感慨以及艺术的追求,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