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ēng
筝
běi quē zhì dōng jīng fēng guāng shí liù chéng |
北阙至东京 风光十六程 |
zuò yí chéng xiàng gé chūn rù guǎng líng chéng |
坐移丞相阁 春入广陵城 |
hóng pèi yōng shuāng jié bái xū wú yī jīng |
红旆拥双节 白须无一茎 |
wàn rén kāi lù kàn bǎi lì lì bān yíng |
万人开路看 百吏立班迎 |
kǔn wài jūn mí zhòng zūn qián wǒ yì róng |
阃外君弥重 尊前我亦荣 |
hé xū shēn zì dé jiàng xiàng shì mén shēng |
何须身自得 将相是门生 |
《筝》古诗词释义: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首描述在从北阙(通常指皇宫)前往东京(即今开封)的行程中,丞相阁的景色和丞相尊荣之盛的诗。下面是对诗中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北阙至东京,风光十六程,坐移丞相阁,春入广陵城**。北阙是皇宫的代称,此处指从皇宫出发前往东京(即现在的开封)。风光十六程,意为这段旅程跨越了十六个不同的美景。坐移丞相阁,是指随行者行至丞相的府邸,春入广陵城则是描述春天的气息已经到达了广陵城(这里可能是对东京的另一种称呼),暗示整个旅程的美丽与春天的气息交织在一起。
2. **红旆拥双节,白须无一茎**。红旆指红色的旌旗,双节可能是指丞相的仪仗队中所持的两节棍,象征权力和地位。白须无一茎,形象地描述了丞相年老的形象,白发满头,没有一根黑发,凸显出丞相的年高德劭。
3. **万人开路看,百吏立班迎**。万人开路看,形象地描绘了丞相出巡时,路上聚集了大量的人群,都在观看这一场景。百吏立班迎,指的是众多的官吏站在整齐的队伍中,恭恭敬敬地迎接丞相的到来,显示了官府对丞相的尊重与敬意。
4. **阃外君弥重,尊前我亦荣**。阃外,通常指朝廷之外的事务,此处指丞相在处理朝廷之外的事务时更加受到重视。尊前我亦荣,意为在丞相面前,我(即白居易)也感到无比的荣幸,表达了对丞相的尊崇和对自己能够参与这一盛事的自豪。
5. **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何须身自得,可能在表达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是丞相的门生而感到自满或骄傲。将相是门生,意为自己能够成为丞相的学生或门下,是值得骄傲和荣幸的事,强调了通过学习和努力达到的成就,而不是凭借自身获得的荣光。
整体来看,这首诗描绘了丞相出行的壮观场景,以及对丞相尊荣地位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够成为丞相学生这一身份的自豪之情。
《筝》古诗词赏析:
这首诗以"筝"为题,但实际上描绘的是一场宏伟壮观的政治场面,白居易在诗中抒发了对官场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于权力、地位以及师徒关系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政治背景与场景构建**:白居易以“北阙至东京”开头,意味着他从京都(长安)出发,到达了另一个重要政治中心(洛阳)。通过“风光十六程”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旅程的漫长和旅程中的景色,给人以视觉上的辽阔感,同时也暗示了他官场生涯的起起落落。
2. **权力的象征与地位的尊崇**:“坐移丞相阁,春入广陵城”,描绘了丞相阁中权力的象征,以及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与生机勃勃。丞相阁的移动与广陵城春天的自然变化相映成趣,既体现了权力的流动,也象征了季节更替,万物更新,表达了权力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师徒关系与个人荣光**:“红旆拥双节,白须无一茎”,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师徒之间深厚的友情与权力的传递。红红旗帜与双节(古代官员仪仗的一部分,象征权威)展示了师徒中师的威严与荣耀,而“白须无一茎”则是对师的尊敬,暗示这位师者已经年事已高,但其智慧与威望依然不减。
4. **众人瞩目与集体致敬**:“万人开路看,百吏立班迎”,描绘了众人对权力与地位的仰视和敬仰,通过“万人”与“百吏”的对比,凸显了权力的集中与众人对尊者的期待与崇拜。这一场景展示了政治社会中权力与秩序的构建,以及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5. **个人反思与感慨**:“阃外君弥重,尊前我亦荣”,这句话表达了在师的治下,作为徒弟的诗人也感受到了荣耀。同时,也反映了在权力中心的环境中,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往往受到高度重视。这里既有对师恩的感激,也有对自身位置和价值的认同。
6. **对权力的超越与追求**:“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这句话蕴含了对权力与地位的辩证思考。白居易在此表达了,真正的权力和地位并非仅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争取才能获得,而是通过师承关系,通过与强者的联系,可以达到更高的成就。这不仅是一种对权力来源的思考,也反映了对于师道的尊重和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政治场景中的权力、地位、师徒关系和个人感慨,展现了白居易对于权力社会深刻的理解与反思,以及对于师道与个人身份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