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体字 完整注音版
shù mèng shī sì shí yùn

述梦诗四十韵

作者:李德裕 
qū yòu sān bǎi lǐ     cháng wén sì mǎ lái
区囿三百里   常闻驷马来
jīng qí cháo yǒng dào     xiāo gǔ yàn píng tái
旌旗朝甬道   箫鼓燕平台
zhuī xī fù wén yǎ     cóng róng yóu shàng cái
追昔赋文雅   从容游上才
zhú yuán qiū shuǐ jìng     fēng yuàn xuě yān kāi
竹园秋水净   风苑雪烟开
niú huò xìn jiāng fā     yáng sūn móu shǐ huí
牛祸衅将发   羊孙谋始回
yuán sī tú fú jiàn     zhǎng rú yù chéng huī
袁丝徒伏剑   长孺欲成灰
xīng fèi yóu suǒ gǎn     yān lún sī kě āi
兴废由所感   湮沦斯可哀
kōng liú gù chí yàn     shuā yǔ shàng pái huái
空留故池雁   刷羽尚徘徊

《述梦诗四十韵》古诗词释义:

李德裕的《述梦诗四十韵》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个人命运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悟。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段解释:

1. **区囿三百里,常闻驷马来**:这里描述了一个广阔的领地,区区三百里的土地上,经常有四匹马拉的车驶过。象征着曾经的繁荣和活跃。

2. **旌旗朝甬道,箫鼓燕平台**:白天,旗帜在甬道上飘扬,晚上,音乐和鼓声在宴会上响起,描绘了往日的隆重与欢乐。

3. **追昔赋文雅,从容游上才**: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追求文雅的表达,才华横溢的人从容地游走于不同的社交场合。

4. **竹园秋水净,风苑雪烟开**:秋日的竹园,湖水清澈,冬日的花园,雪景如画,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5. **牛祸衅将发,羊孙谋始回**:这里用“牛祸”和“羊孙”隐喻某种灾难或变故即将发生,用“衅”和“谋”表明局势开始转变。

6. **袁丝徒伏剑,长孺欲成灰**:袁丝和长孺是历史人物,分别象征着失败者和企图改变命运的人,通过他们的故事,表达了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变革的渴望。

7. **兴废由所感,湮沦斯可哀**:兴盛与衰败都是自然现象,作者感伤于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兴衰。

8. **空留故池雁,刷羽尚徘徊**:池塘里空留着大雁的影子,它们还在空中徘徊,象征着逝去的辉煌和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系列历史场景和自然风光,结合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对现实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忧。整体而言,诗中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述梦诗四十韵》古诗词赏析:

李德裕的《述梦诗四十韵》是一首极具深意的长篇古体诗,通过梦的幻境来反映诗人对历史、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一些赏析:

### 诗的结构与主题

诗的标题“述梦诗四十韵”点明了诗歌的体裁为古体长诗,且以四十韵的形式展现。四十韵的设置,意味着诗人借助梦境,逐层递进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个人命运、时代感伤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

### 梦境描绘

诗人通过描绘梦中的梦境,如“区囿三百里,常闻驷马来”等句,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这里以“区囿三百里”象征广阔的领土或宏伟的帝国,而“驷马来”则可能寓意着皇帝的车驾或权威的降临,形成一种历史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交织的画面。

### 历史与个人的对照

诗中穿插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典故,如“追昔赋文雅,从容游上才”中的“赋文雅”可能指向文人士大夫的风雅生活,“牛祸衅将发,羊孙谋始回”中的“牛祸”与“羊孙”则是历史事件的代称,分别对应着汉初的“七国之乱”和楚汉争霸中的故事,通过这些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兴衰、个人悲欢的深刻感慨。

### 对历史变迁的反思

通过描绘历史的兴衰与个人命运的浮沉,诗人对历史的变迁进行了深入反思。如“兴废由所感,湮沦斯可哀,空留故池雁,刷羽尚徘徊”等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无常的哀叹,以及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惋惜。

### 总结

《述梦诗四十韵》不仅是对个人梦境的记录,更是诗人对历史、人生、政治与社会深刻思考的体现。通过历史的镜像,诗人反思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命运、个人理想与现实局限的复杂情感,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李德裕

Copyright © 2023-2023 www.jsxiez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极速写作网。

极速写作网是一个提供作文、网络小说、自媒体、写作素材经验攻略的专业网站。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