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 máo shān sūn liàn shī
寄茅山孙炼师
dòng yǔ fēi wú shì yān shān shì wǒ lín |
栋宇非吾室 烟山是我邻 |
bǎi líng wéi dài jǐn yī shì lè zhǎng pín |
百龄惟待尽 一世乐长贫 |
bàn bì xuán qiū rì kōng lín mǎn xī chén |
半壁悬秋日 空林满夕尘 |
zhǐ yīng shuāng hè diào sōng lù gèng wú rén |
只应双鹤吊 松路更无人 |
《寄茅山孙炼师》古诗词释义:
《寄茅山孙炼师》是唐代诗人李德裕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好友孙炼师的深情思念。下面对每句诗进行逐段解释:
1. **栋宇非吾室,烟山是我邻**。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哲学态度,意思是房屋并非我真正的居所,远处的烟雾缭绕的山峦却成了我心灵的邻居。在这里,李德裕借用了隐逸思想,将自然与内心的宁静相联系,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内心的超脱。
2. **百龄惟待尽,一世乐长贫**。这里,“百龄”意为百岁、一生,“待尽”意味着等待生命的终结。李德裕在这里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悲观态度,即人生百年,终将结束,但他享受的是精神的富有而非物质的充裕,过着乐于清贫的生活。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相对态度。
3. **半壁悬秋日,空林满夕尘**。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一面峭壁上挂着温暖的秋日阳光,而空旷的森林里满是傍晚时分的尘埃。画面既静美又略带忧伤,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短暂时光的深刻感受,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流逝与短暂。
4. **只应双鹤吊,松路更无人**。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朋友和孤独的感慨。“双鹤”通常象征着伴侣或朋友,而“松路”则代表了一条通往隐居之地的道路。这句诗似乎在说,只有两只鹤(隐喻的伴侣)会陪伴在孙炼师身边,而在松林小径上,再没有其他人,强调了孙炼师生活的孤独与与世隔绝。同时,这也表达了李德裕对孙炼师的深切思念和对二人友谊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描述自然景象和隐居生活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与精神富足的向往,以及对老友的思念之情,体现了李德裕的隐逸思想和哲学态度。
《寄茅山孙炼师》古诗词赏析:
李德裕的《寄茅山孙炼师》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深意与内省的世界,通过描绘茅山的自然景观和孙炼师的修行生活,传达出作者对人生、自然以及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
首句“栋宇非吾室, 烟山是我邻”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在物质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心灵的家园,那就是“烟山”,它既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之地,也是他与孙炼师精神上的交流纽带。这种描述突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哲思。
接着的“百龄惟待尽, 一世乐长贫”揭示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在漫长的一生中,他选择了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将快乐与物质的贫乏区分开来,强调内在的精神满足和对时间的平和接纳。这种对于人生长度和质量的思考,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关于顺应自然、淡泊名利的追求。
“半壁悬秋日, 空林满夕尘”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同时也是作者心境的投射。秋天的阳光穿透半壁,给空寂的林间洒下斑驳的光影,满林的尘埃似乎象征着生命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这样的景象既是自然界的美,也是作者对生命状态的一种诗化表达。
最后的“只应双鹤吊, 松路更无人”则以双鹤的形象,象征了生命的寂静与孤独。鹤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高洁、长寿的象征,这里的双鹤吊(悼)可能是孙炼师在世的陪伴,也预示着他孤独修行的生活。而“松路更无人”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静谧与修行的孤独,同时也暗示了孙炼师对世俗生活的一种避世态度。
整体而言,李德裕的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哲学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与世无争、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一首关于自然风光的诗,更是一次心灵之旅,引领读者思考人生、自然与内在精神的深刻联系。